背景鏈接
目前,我國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包括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這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支撐,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和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面臨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今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2021年兩會期間,社會保障這一民生焦點問題也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重點。
[提出觀點]
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取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快速發展,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與國民經濟呈現出相得益彰的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撐。
一是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成為惠及全民的制度安排。無論是醫保還是養老保險,我國參保人數都在穩步提升,社會救助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制度直接增加了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減輕了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
二是社會保障成為經濟穩定和繁榮的重要支撐。2012年以來,伴隨社會保障全面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后顧之憂持續大幅度減輕,國內消費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不僅如此,社會保障在穩定市場方面也具有重要意義,如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及時出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等政策,對保住市場主體、穩定就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是社會保障服務網絡基本建成,經辦服務能力持續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基本建成了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五級的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網絡,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得到加強,網上經辦和異地協作普遍推廣,社保經辦服務能力增強。
[面臨挑戰]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迅速,但質量并不高,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還面臨這幾方面挑戰:
第一,人口老齡化與少子高齡化。伴隨老齡化而來是少子高齡化時代,在少子高齡化情形下,養老、醫療、護理保險基金支付壓力將持續增大,對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會持續高漲。確保相關制度穩步發展并為數以億計的老年人提供有質量的養老服務,將是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面臨的重大挑戰。
第二,人口高流動性與人戶分離現象常態化。伴隨工業化進程與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城際之間的人口流動規模也在攀升。社會保障改革如何與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人戶分離現象相適應,是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第三,數字經濟催生各種新業態,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我國靈活就業群體的規模很大,而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又催生出各種新就業形態,共享員工、租賃員工等更多靈活就業形式開始出現,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復雜化。只有切實解決好靈活就業者的社會保險問題,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才能提質增效。
第四,深化改革面臨的風險增大。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保障改革必然要以高質量發展為追求目標,更加注重從增量改革轉向結構調整,改革的難度和面臨的阻力更大。在深化改革中有效降低社會風險發生概率需有更加智慧的方案。
[對策分析]
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要統籌規劃現行社保體系結構,精準定位不同項目、不同層次的保障功能,去弊興利、守正創新,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盡快優化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制度。及時補上養老服務與兒童福利事業等發展短板。大力發展慈善事業,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
加大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提升社會保障數字化水平。數字化時代呼喚“智慧社保”,要大力推進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形成基礎數據全面共享+專業信息分工負責的格局,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服務方式,堅持開拓線上服務方式與改善傳統服務方式并舉,以實現便民、惠民、利民的目的。
申論范文
建立社會救助制度 織就社會保障安全網
社會保障,經常被人形象地稱為“人民生活的安全網”、“收入分配的調節閥”、“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作為國家和社會為保證其成員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救助和補助的一種制度,社會保障對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具有重要意義,是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
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社會救助也由過去的補缺型進階為如今的普惠型。在改革開放行進到今天,當我們取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成績時,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更為迫切也更有條件,這也是我們加強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課題。因此,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需要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
然而,量上的膨脹和面上的擴大并不全然意味著社會救助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缺少統籌性的全國性法律法規,成為制約社會救助事業更好更快發展的“攔路虎”。一方面是單一物質性缺陷。最為常見的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專項性救助的形式大多是貨幣補償,對貧困者所面臨的其他非物質性困難則無能為力。另一方面是非靈活性缺陷。對基本生活救助和專項救助采取一刀切的“捆綁式”保障。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