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注明:以下申論試題材料均來源于網絡,試題內容可能存在偏差。
給定資料
1.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主旨演講中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數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奪冠。國內外各大媒體紛紛進行報道,有網友表示,“這是奧運會三大球中奪冠的唯一一支亞洲隊,而且是女子項目,真不錯”。各輿論平臺都發表了滿滿正能量的評論,網絡空間難得地呈現出一片歡欣鼓舞的氣象。女排奧運奪冠與女排精神成為網絡流行的話題,女排精神也成為鼓舞國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動力。
2.美國學者理查德·斯皮內洛說過:“技術往往比倫理學理論發展得快,而這方面的滯后效應往往會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危害”。確實,網絡倫理的失范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關于網絡倫理,有學者指出這是20世紀中葉以來新興的應用倫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規范。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我們遭遇的網絡虛假信息越來越多,花樣也變得層出不窮,時常難辨真偽,如轟動一時的朱自清《背影》因“違反交規”被逐出教材、香蕉得艾滋病瀕臨滅絕、哈爾濱賺錢不給老婆花算家暴、東莞警方將拘留非法同居者、95后女網友“身體換旅行”等等。這樣的虛假新聞不僅混淆是非,給當事人造成了困擾,而且引發了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沖擊,危害不小。從技術層面講,謠言的產生是因為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從社會層面講,是由于權威信息的滯后以及危機預警能力差;從受眾層面講,是因為公眾具有獵奇、娛樂、恐慌、盲從及網上宣泄的心理。
3.網絡上文字內容的光怪陸離、圖片的鮮艷奪目、標志的新奇誘人,都會使網絡用戶目不暇接,難以自拔。作家王蒙將觸屏時代的到來稱為“心智災難”。在他看來,觸屏和電視一樣,提供了一 些文化含量可疑的聲像信息,讓人們再度被科技征服。電腦與鼠標、觸屏和智能手機先后沖進生活、殺入頭腦,它們“提供了最全面的服務與引領,也許還有劫持”。如多倫多大學學者納爾遜·塔爾所說:“今天,電子技術將人腦加速到一個異乎尋常的速度,而人的肉體支原地不動,這樣形成的鴻溝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強大的誘惑力面前,人們不知不覺地在網上投入了過多的時間,感知了一些不該感知或不宜過多感知的內容,忽視了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在這樣的過程中,網絡用戶被誘發生理和心理疾病,導致異化傾向的概率是非常高的。
2015年7月29日,一場EXO跟TFboys的粉線在網上的罵戰引發了極高的關注。起因是由于一則TFboys小學生粉絲所錄制的視頻指責EXO,引發了EXO和TFboys雙方粉絲在網上互掐。僅僅幾分鐘的視頻,在24小時內微博瀏覽量飆升3300萬,瞬間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對此,心理專家說:“現在的孩子自降生下來就生活在網絡環境之中,網絡中各種各樣的訊息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孩子會為自己制定角色,作為某個明星的粉絲,就是一種角色意識。角色一旦不被認知,加上網絡的污穢之氣,孩子不自覺地就會模仿,特別是罵人用語,這其實就是網絡暴力的行為,它傷害孩子的心靈,激發憤怒,從而做出過激行為。”網絡制造了源于但又遠于生活的虛擬情景空間,上網者被賦予了獨特的角色,能夠滿足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各種欲望,久而久之,就導致了現實倫理與網絡倫理的錯位。現實世界中的普通人張三在網絡游戲中可以是受萬人敬仰的大英雄,身邊美女環繞,眾將惟其馬首是瞻。
4.某澳洲女留學生被害一事引發國輿論關注,但在網上卻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部分網絡留言內容低俗甚至污穢。毋庸諱言,不管什么事,只要捅到網上了,部分“蓋樓”的網絡從來不怕事大,也不怕措詞有多尖刻,說話有多臟,凡能讓網友覺得“痛快”的,只要能說出口的,一律不含糊,像竹筒倒豆子一樣,全都倒了出來。
仔細分析,網民在網上無論是對事實的關注度還是對黑子、粉絲或偶像的態度上,都要比現實生活中高,比現實生活中顧忌少,所以在網絡這個大環境下,可控性更弱。這些特性對現有的輿論體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因為網民在網絡上顯示的往往是不同于生活的一面。這一面既有可能來源于偽裝,也可能是來自于對人性放縱一面的回歸。因此現有的道德體系在網絡世界上逐漸被瓦解。例如,生活中絕大部分場合,我們對人身攻擊是持堅決抵觸的情緒,而在網民文化中卻可能成為一種最為熟悉且親切的問候方式。在這個人人都脫下假面的世界,因對虛擬的輕蔑與放松,原來一本正經的道德體系便不再適用。彼此互不認識的情況下,包袱一旦放下,侵犯與倫理的錯位就有可能會發生。
5.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修復網絡生態、建設網絡倫理等方面的作用,首先需要正確的文化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實現良好的傳承、弘揚、發展、革新?如何通過恢復和創新“詩書禮樂”國學教育體系,使網民對中國文化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016年5月14日,中國文化網絡傳播首屆高峰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專家就相關話題展開了論壇。
當下,國民的文化認同是國家安全的文化基礎,國民的文明修養已成為中國現代化成功與否的瓶頸等話題已成為大眾意識到的問題。“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人文是什么?以文化人的“文”指的是什么?圣人觀察人與社會的關系規律,選擇詩書禮樂為教法,來改變天下人的行為習慣,向大同文明前進。“文”,乃詩書禮樂也。詩是談吐的訓練,書是文筆的錘煉,禮是舉止的修煉,樂是性情的冶煉,健康完備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現代傳播過程中顯示尤其重要。
正因為傳統文化在陶冶人心方面的重要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積極開展優秀文化教育普及活動,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從而為網絡倫理的建設與規范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應該在各層次教育體系中增加國學課程內容,加強國學研究基導地建設,我們在日常也應該提倡尊孔讀經,尊重圣人,尊重文化,尊重良心,尊重道德,博之以文,約之以禮。時時力戒—貪嗔癡慢疑,每日精進—恒喜孝誠習;改掉壞秉性—恨怨心怒煩,發掘善天性—仁義禮智信。只有持之以恒、精研細讀,大眾才能把國學作為一種生命價值和生活規約。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傳統文化在網絡倫理建設中的作用。
6.傳統文化對網絡倫理的滋養,還需要我們轉換思維,發掘內容,創新形式,注意教化的方式與態度。
2016年,一則關于“網絡端午”的新聞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眾所周知,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人們通過包粽子、戴香包、掛菖蒲、賽龍舟等一系列傳統習俗活動來紀念著名愛國詩人屈原,通過這與每個個體緊密關聯的節日,可以激活歷史傳統、喚起文化記憶,塑造著一個民族共同的心靈認同。但是,傳統的節日不能只是變成商家促銷的噱頭,不能只是成為購物節、吃飯節、旅游節,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要,創新過節方式。
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把中國的網絡文化融入傳統節日里,能讓傳統更為時尚,感悟節日意義,凸顯端午精神。比如,“網絡中國節”活動,就是希望在今天重新挖掘和弘場傳統節日里的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理解和傳承節日所承載的那些價值理念和傳統美德,讓我們成為具有傳統文化修養的當代中國人。
一、根據給定資料2,概括當前網絡倫理失范的危害。
三、假如你是某市文明辦工作人員,給定資料5~6是你搜集的資料。請根據這些資料,就“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向領導提出建議。
四、請從給定資料出發,自擬題目,寫一篇言論文。
相關推薦:
2017年422公務員真題及答案※ 關注微信對答案 ※ 公務員題庫估分
2017年公務員成績查詢時間 ※ 關注微信獲取查分信息 ※ 筆試分數線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時間 ※ 2018公務員報名時間 ※ 公務員職位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