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4
M區Q鎮距離北京城區100多公里,是北京西部山區一個較偏遠的鎮。全鎮64%的面積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以前,很多城鎮都是先出現環境問題,而后再治理。我們這的發展思路卻不一樣。為了保護生態,我鎮近年來進行了兩次大的產業調整。”鎮黨委書記賈某說,“一次是在2010年,全鎮100多家煤礦全部退出,千年采煤史劃上了句號。另一次是在近兩年,傳統的畜牧業分批次退出,從源頭上減少了破壞和污染。”
傳統產業退出去了,新的產業還沒有培育起來,農民的收入來源是擺在鎮政府面前一道切實的難題。為了能盡快培育起新產業,提高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Q鎮擬規劃建設一批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打造集民俗文化體驗、農事活動體驗、生態農業觀光及鄉村精品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項目。在該項目的調研論證會上,參會人員各抒己見:
Q鎮某村村支書:對于建設傳統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我們的初步想法是,在用地上予以優惠支持,吸引高端房地產公司來開發建設具有古典特色的商業與住宅建筑。通過仿古建筑、美食特產、傳統技藝表演等形式打造集生態與文化旅游開發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區。這種模式在我市及全國各地已有諸多成功案例,我們打算借鑒這種模式。
文化特色小鎮策劃人王先生:現在有的民俗文化村,大多是各種仿古建筑展示、商鋪產品兜售、藝人技藝展演,處處要錢,處處收費,卻沒有真實的生活與體驗,缺乏那種充滿市井氣息的鮮活的生活圖景。一味復制城市建設模式,一味地去模仿古建筑,一窩蜂地做小吃一條街,就把鄉村淳樸民風和本地特色文化的“魂兒”弄丟了。
旅游學者容女士:現在的游客,并不滿足于對景區景點的觀光,更注重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風俗、風情、風物和風味產品是最容易增加旅游者體驗和互動的,產品可延伸、可演繹、可創意的空間大得不得了,為什么偏偏生硬地去展示,而不肯獨辟蹊徑地去活化呢?
民俗文化學者沈先生:某省的B民俗文化村曾經紅極一時。然而,短短數年間,這一區域就分布了十多家同一文化主題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都是清一色的以本地風味小吃和傳統技藝為主的業態。偶爾可見一些擺放的“老物件”,但數量稀少,都被淹沒在濃郁的商業氛圍中。很多地方連個像樣的廁所都沒有。現在的B民俗文化村,小吃街上還殘留著各種招牌,景區路邊野草叢生,除了當地村民外,幾乎看不到游客身影。
Q鎮村民代表:過去我經營過煤礦,也開過養雞場,收入都還可以。如今讓我們來搞民俗村,我覺得主意也挺好。就是我們這些人實在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怕搞不好。
區旅游部門負責人趙主任:Q鎮具有優美的山水風景、傳統村落古道、現代綠色農業等旅游資源,應好好挖掘。一個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的精髓應是當地生命活動中形成的傳統、風俗、生存方式、思想觀念等。文化轉化成商業形態,需要根據歷史文化特點去轉化,要從細節入手,否則就會對本地文化資源造成傷害。
材料5
2014年,北京市啟動美麗鄉村建設。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發布,為北京建設美麗鄉村明確了“時間表”。在前期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建設標準,增加建設內容,提升建設水平。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實施農村地區環境整治,重點推進主要道路沿線、旅游區及其他重點場所周邊村莊的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創建工作,完成一批村莊的建設規劃編制和美麗鄉村建設。
Y村是S區的一個普通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伊始,村里修繕了道路,整治了村西那條縱貫南北、一公里多長的臭水溝,統一了民居的風格、風貌。然而,建筑風格好統一,村里的環境卻還是臟亂差。私搭亂建、門前堆物、亂扔垃圾等現象十分普遍。遇到大風天,垃圾滿天飛。
針對村容村貌的丑點、難點,村里發動全體村民集思廣益,用商量出來的“規矩”來約束大家。“亂堆亂放、垃圾分類、生態保護是村民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我們就將其寫入‘村規民約’。”村黨支部龐書記介紹,每月由5位德高望重的村民進行村規民約星級戶考評,并將評比結果的牌子直接掛在每家每戶門前,“過去村干部說了不管用的事兒,現在村民們自個兒就按照‘村規民約’執行了。”
如今,村里的臭水溝已變成了荷花池;村民做飯不再燒火冒煙,屋前屋后不見雜草堆物和垃圾桶;生活垃圾只需放在家門口,每天早上8點有車統一打包運走……昔日一個臟亂差的村莊,變成“北京最美鄉村”“國家美麗宜居村莊”。“別看‘村規民約’只有五條內容106個字,卻在治理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黨員更有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村民也管好了自己。”龐書記說。
材料6
“路邊一個配電箱被一陌生男子打開又關上了,可能往里面放了什么東西。”一條信息從M社區上報到指揮中心。
“馬上聯系供電部門并通知派出所,告訴網格員暫時不要讓人靠近配電箱。”負責人下達指令。與此同時,事發現場的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對準了配電箱,現場情況清晰地顯示在大屏幕上。
供電部門工作人員立即趕往現場排查。“現場報告,該配電箱是負責路燈供電線路的,里面沒有任何東西,已將配電箱重新上鎖。”不到15分鐘,一起隱患被排除。
上述一幕不久前發生在北京市X區D街道。早在2012年年底,D街道網格化“全響應”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就已建立。23個社區被劃分為233個網格,每個網格都有相應的網格長和一到兩名網格員。
“如果像以前單憑兩條腿和一張嘴,一天可能連一個問題都解決不了。”網格長張某說,每個網格員的身后都跟著一個強有力的保障團隊。通過手中的移動終端設備,網格員可迅速將電路老化、垃圾清運、鄰里糾紛等大事小情上報至指揮中心,街道會聯系、督促職能部門予以解決。
作為全國最早推出城市管理網格化模式的城市,經過10余年的標準化建設,北京市網格化服務管理能力持續提升。2018年,北京市網格化體系建設“力爭在落細、落小、落實上求實效,推動形成‘一平臺統籌、多網絡融合,全方位覆蓋、多領域共享’的治理格局”:深入實施“網格化+”行動計劃,搭載政府、市場、社會資源,使網格化體系成為政務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有機結合的綜合平臺。目前已推進“網格化+”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網格化+”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網格化+”為老關愛服務等32項具體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網、社區服務管理網、社會治安網、城管綜合執法網等“多網”融合。整合公安、綜治、交通、城管執法、環保、民防和社區物業、駐區單位視頻監控系統,有序實現公共區域視頻圖像共享,將網格化體系建設朝著一體化運行方面推進。
材料7
2018年5月,北京市D區在3個街道試點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將街道機構從原來以“向上對口”為主的29個單位,精簡為“向下對應”的12個部門,使工作力量聚焦到基層,聚焦到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來。從原來的“向上”到進一步“向下”,一字之變的背后是服務理念的升級:原來干什么是上面往下派,街道來實施;現在更要看百姓有什么需求、困難,街道來統籌解決,解決不了還要聯合各部門一起完成。現在職能部門依照“106項街道內設機構職責清單”向街道安排工作,街道更能集中力量解決群眾期盼的問題。
面對基層治理中“缺位、越位、錯位”等問題,改革后的街道社區建設部“創立”了社區專員崗位,目的有兩個:捅破服務群眾最后一層“窗戶紙”,做好街道和社區間的“橋梁”。在新崗位工作100多天后,某社區專員老高感悟:“社區專員就是百姓的通訊員。”在同事眼中,已在街道工作15年的老高如今變了個人:“臉黑了、嗓門大了、嘴甜了、腿跑細了”,這些變化是用雙腳丈量民生的結果。
拆除違建、改造老舊設施……據統計,25名社區專員100多天解決了229件群眾反映的問題,其中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就有55件。D區某負責同志說:“為街道改革就是為人民改革。改革就是要著力破解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和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街道管理體制改革的效果好不好,要以是否增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評價標準。在近半年3個街道試點初具成效的基礎上,我區將讓街道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區落地生根。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