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在答題過程中給考生一定的立場和角色,限定了考生身份,加大了語言難度。其實公務員寫作難就是因為他的語言方式跟我們平時生活中的說話方式不一樣,比起我們生活中,申論文章要求敘述更加簡潔,結構更加明晰,語言更加富有邏輯。但是這樣的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在作答中,題目要求考生站在一定的立場進行作答,在這個時候考生就要完全的“換位思考”了。比如2008年國家申論考試第三題的第二小題就是要求“請你站在水電規(guī)劃部門的立場,對C主編的意見做出答復。”這里有涉及到立場,所以在行文的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這樣的要求在2009年國家申論考試中很可能出現,因此大家應該加強公文的寫作,在行文中能夠最大限度達到申論文章的寫作。
第七、申論文章的題型越來越豐富,涉及到更多的公文類型。近些年來,題型豐富化是國家和地方公務員考試變化的一個趨勢。雖然主題上仍是基本的寫作為主,但是時常會加入一些“新鮮”元素。這些“新鮮元素”就包括演講稿、報告、請示等新類型的文章。這是值得廣大考生注意的一個問題,應該在平時的訓練中就注意這個問題,了解各種類型的結構,特點等,做好了這些工作,出現這樣的文章就能從容應對。而現在的基礎文章寫作中,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比如議論文,評論問,還有大家相對來說比較陌生的策論文等等。申論文章的寫作一定要結合申論要求,申論文章的議論文和我們在作文中的議論文是有很大的差別,這一系列的細微變化,應引起考生的高度關注。
第八、目前申論材料呈現出跟時事結合更加緊密的特點。申論考試一般都是近幾年的一些社會特點時間的分析。時間跨度上可能會比較大,但是最近兩年這個時間跨度呈現縮短的形式,許多材料甚至是當下的熱點。如2008年正月剛過的廣東省公務員考試其申論材料就是來自南方雪災的,時間跨度不過2個月而已。2008年5月底河北公安公務員考試的材料涉及的是四川地震的問題。時間跨度僅為半個月。而2008年11月1日的黑龍江省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涉及的是產品免檢的問題,材料中就舉到了三鹿奶粉的例子,從9月中旬到11月時間跨度僅為1個半月。所以所申論材料更加的反映了當下,時下的一些社會問題。2008初到現在,從南方雪災到地震到三鹿奶粉的問題有太多太多的社會熱點。考生們在平時就應當加強對時事的積累。對時下熱點的了解有利于申論材料的把握。新東方不支持培訓機構在考前進行壓題這樣的做法,因為申論問題中需要考生作答的內容,在材料中都會有一定的涉及,因為考什么并不重要。考生在考前加強了一系列熱點的了解,就一定能促進自己在考試過程中快速有效的把握整體材料。
第九、申論考試加強對了概況、分析等基礎題型的要求。這是近兩年來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較為顯著的特點之一。很多考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都是重點在練習最后一道題目,但是現在最后一道題目的分值尚不足一半,這就犯了“因此失彼”的錯誤。從200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題型分析中不難看出,概況、分析這樣的題型在考試的比重呈增加的趨勢。2007年一共有5道題目,前面四道題目分別為一道概況和三道分析題,分值為30分、15分、10分和15分,共有70分。200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基本延續(xù)了這樣一個特點。2009年很可能延續(xù)這一特點,就是概況和分析部分大約會占有60-70分的分值。所以廣大考生在平時的練習中,不能只停留在訓練最后一題的寫作的習慣上,而是必須加強對概況、分析、對策等這些基礎方面的練習。概況是分析的基礎,而概況、分析和對策又往往是最后一題的構成方式。因此特別加強概括、分析和對策這些基礎能力的訓練,對于考生來說特別重要。
第十、命題和半命題成為了最后一片文章的主要命題方式,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很多考生以為命題作文相對來說是限制性比較強的文章,其實不是,命題作文依舊給了考生非常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命題只是相對來說規(guī)定了一個寫作方向。如2007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命題是“命脈”。通過材料閱讀大家應該能了解,在寫作過程中,相對會襯托出“土地”對農民的一個重要性,但是寫作行文空間仍是相當大的。2008年地市級和省級的最后一題分為為“從怒江水電開發(fā)說開去”和“人與自然”這樣的命題作文,很多地方公務員考試也是這樣的特點。命題作文成為申論考試中的一個新特點。2008年北京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的最后一題題目要求是:“行業(yè)自律是非常必要的,但它不能解決商品質量和價格方面的一切問題。”請結合材料,聯系實際,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寫一篇議論文。這個題目要求雖然沒有明確的給出作文題目,但是給了大家一個很明確的方向,就是針對商品質量和價格的。因此這樣的命題模式,我們稱之為半命題模式。命題和半命題成為了2009年中央機關公務員考試的趨勢之一。
公務員考試時間馬上就要到了,值此之際,希望這十個命題趨勢希望能給廣大考生一些行之有效的借鑒。
相關推薦: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場技巧之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