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文章寫作過程中,很多人習慣于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引用名言警句一般可以歸入說理論證,而這些“理”,有很多是哲理。在一些情況下,如果能在引用名言警句時揭示其背后的哲理,這樣既增加了名言的說服力,又比單純引用哲理更生動,讓名言警句和哲理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孔孟名言是很多人經常喜歡引用的,下面,梳理部分孔孟名言背后的哲理。
一、孔子部分名言及哲理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被后世尊為孔圣人,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名言及其背后的哲理:
(一)、人生觀
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背后的哲理是:人是要有遠大的志向。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背后的哲理是:人要學會自省,揚長避短,才能不斷進步。
3、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意思是要尊重、包容他人,講誠信,講效率,有社會責任感。背后的哲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4、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有憂患意識。背后的哲理: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5、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要注重實踐,不能空談。背后的哲理: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6、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意思是要仁德,增長知識,要有勇氣。背后的哲理:內因起決定作用。
7、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子曰:“不遷怒,不二過。”意思是面對錯誤,敢于面對,勇于擔責,善于改正。背后的哲理:尊重客觀,發揮主觀能動性。
(二)、價值觀
1、子曰:“見利思義……。”
2、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3、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4、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意思是說,要有正確的義利觀,要見利思義,不能見利忘義。背后的哲理:全面看問題。
(三)、辯證法
1、子曰:“……欲速,則不達……。”意思是速度和質量要協調。背后的哲理:全面看問題。
2、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子曰:“聽其言而觀其行。”背后的哲理是全面看問題。
(四)、學習態度和方法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意思是要端正學習態度。背后的哲理:積極的人生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意思是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背后的哲理:科學的方法論。
(五)、人際關系
1、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要善待他人,不要苛責他人。背后的哲理: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意思是,要學習他人的優點,對于別人的缺點要引以為戒。背后的哲理: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二、孟子部分名言及哲理
孟子(前385年-前304年)名軻,字子輿,魯國人。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有“亞圣”之稱,著有《孟子》一書。提出性善論,其主要主張有“仁政”、“王道”理論。
孟子部分名言及哲理:
(一)、人生觀
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孟子倡導的也是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觀。背后的哲理:積極有為的人生觀。
(二)、價值觀
1、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背后的哲理:人生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方法論
1、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背后的哲理: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總之,對于一些在申論文章寫作中引用的名言,有時把它背后的哲理指出來,會加深論證的可性度,加強論證的效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