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柳暗花明型
給定資料一般都有七八千字,一般會有6-9則。如果要把所有材料在短期內串聯起來并非易事,考生的困難主要在于不知幾則材料之間到底有何關系。如果在一則材料內部有較多段落,有某個段落顯得明顯與本則材料的其他段落格格不入,考生便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比如:2013年國考副省級第二則材料有9個段落,前面8個段落主要在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消亡,最后一段卻轉而談官員在文化理解上的錯誤,搞得考生一頭霧水。其實,類似這種前后段落“急轉彎”、“接不上”的情況,往往藏有小秘密,稍加用心便能發現。還是剛才那個例子,考官突然設置官員的一些錯誤看法和錯誤做法,貌似沒邏輯,實則暗示考生:提對策!前面8段均在談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談現狀,談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一段用反例提醒考生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科學認識其價值并采取科學方案去保護,千萬不要像某些官員那樣荒唐。由此可見,閱讀材料突感“山窮水盡疑無路”時,保持淡定,才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含沙射影型
給定資料的很多部分貌似跟任何一個題目都沒有關系,實際上現在的申論考試非常規范,一般不存在無關材料。如果你覺得某些材料無關,可能是你沒能發現材料與題目之間的關系。類似這種小秘密非常多,比如:2013年國考地市級第四則材料第四段:
小簽說:“后悔談不上,英語學好了還是有用的。有一次我們單位收到一份外文資料,第二天開會要用,碰巧我們單位專門負責英語翻譯的同事生病住院了,領導很著急,我就主動接過來翻譯了,領導很滿意,還表揚了我。特別是最近我剛剛在網上看到一篇對國內某著名大學陸教授的訪談,對我觸動很大。他說我們對于語言,要有一種尊重、敬畏、護衛、熱愛。作為中國人,我們一定先要重視學好漢語。”
這一段里有小秘密,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這一段其實跟大作文有關系。作文要求:
主題應與“給定資料”相關,但素材不必拘泥于“給定資料”,要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感受,切忌空談對策。
作文要求寫感受,很多同學習慣了背誦、默寫理論政策,對于給定資料涉及到的社會現象其實沒有真正的思考,也沒有真實的感受。考官早就厭倦了這類無病呻吟的作文,所以特別要求考生寫感受。還是剛才那個例子,給定資料中已經把一個年輕人的感觸說的清清楚楚,含沙射影的告訴考生,我們是材料主人翁的同齡人,我們有相同的感受。很可惜,當年很多考生沒有注意作文要求,更沒有發現材料中的小秘密,導致失分。
(三)霧里看花型
給定資料中有少量的觀點型材料,很多同學知道里面有秘密,但就是“霧里看花終隔一層”。如何揭示這樣的秘密,已經不僅僅是技巧問題,更應該是個人的儲備和理解力問題。比如:2008年國考整篇材料最后一段:
參考文獻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等十七次代表會上的報告》摘錄:
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快速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幾乎所有考生看到這一段都嗅到了大作文的論點,但是并非所有考生都能抓準抓全。給定資料圍繞怒江水電開發展開,讀完材料一般都會沉浸在這個話題中,材料的最后總結性的引用十七大報告,考生不僅要抓住“文明發展道路”,
而且還要理解“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三個關鍵詞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這三個關鍵詞并不難理解,細心的考生會發現它們與前面的材料其實是相互照應的,怒江水電開發就是要注重解決生產、生活以及生態問題。由此可見,理論政策并非高高在上,霧里看花的同學注意擦亮眼睛,多研究材料,必然能發現其中的奧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