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滿分100分。
2.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填寫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上填涂。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指定的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給定資料
1.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正在成為“新常態”。各級政府不斷出臺新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清除障礙、提供幫助。
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是,對大學生而言,創業不再是就業困難形勢下的“自謀職業”和干“個體”,而是在新環境下對自己人生軌跡的重新定位,對職業和事業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規劃。
“從我們學校的情況來看,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高了,往年申領‘創業證’的學生只有3~5個,去年、今年有20多個。”某就業指導辦公室主任王某說。這還不包括在校生創業者。
“過去都是托人找份好工作,而現在只需要你的一個想法,就可以創造一個好崗位。”日前,某研究院院長吳某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過去創業多數是為了生存,有被迫的成分,而現在的多數創業者,都有創業夢想,為實現自我價值而去創業。”
“青年繪”創辦者之一,2012級的學生小韓是一個喜歡窮游(用很少的錢去旅游)的大學生,他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經濟獨立,改變生活,不依靠父母”,開始策劃自己的創業項目,構建起一個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靈活、便捷的在線房屋短租平臺。很快,這個房屋租賃平臺就找到了自己的獨特“角度”——為大學生提供可以一起做飯的聚會之所,深受歡迎。現在取“與家邂逅”之意的“逅家”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品牌,從他所在的學校拓展到在京其他高校,有標準化的服務體系,傳播屬于大學生的居家文化。
大學生,這個對未來經濟社會變化最敏感的人群,不再努力“拼爹”“拼學歷”尋找一個鐵飯碗,而是拼創意,在豐厚的田野上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國高校創業教育持續升溫,各種創業大賽、創業計劃、創業訓練營層出不窮。鼓勵大學生創業,學校能給他們什么樣的支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人陸游的這句詩在我的創業路上一直啟發著我。”“青年繪”銷售總監之一小張說,“在學校,我的學習成績并不突出,可當我把所學的知識很好地運用在公司實踐中,我卻拿過好幾次銷售冠軍。”小張的業績來自他的實踐能力,而他的能力和學校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密不可分。
今天的高校是學生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收獲,才有創造的可能。“為培養學生勇于創新、踏實肯干、團隊協作的能力,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開設創新與創業類課程模塊、增設實踐課程、增加實踐學分和學時、設立實踐小學期、開設校企合作實驗班、建設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包括開拓國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活動、校企合作、校所合作,運用‘一來二去’模式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園、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等。”某高校副院長許某說。
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也使該校的創業活動越來越豐富, 越來越多的學生也因此成就了創業的夢想,真正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很難說是哪一個環節觸發了學生的創業激情,但可以確定的是出色的實踐能力是創業者們的共同特點,也是支撐他們創出一片天地的基礎。”許某說。采訪中可以發現,很多創業并不是資金、項目、場地、人力資源等各種條件都具備后的“生成”,而是一時想到,說干就干,在行動中不斷學習,慢慢摸索才成功的。
“物友遞”是該校另一家“著名”公司,由經濟學院和法律學院的幾名學生聯合創辦。
他們先在人人網上注冊了“物友團”賬號,想借公共平臺“做點兒小生意”。這個賬號通過服務同學“失物招領”等,積攢了極高的人氣,粉絲量相當于學院在校生人數一半以上。由于學校重視讓學生了解物流行業前沿,他們受一家外國公司的啟發,開始商量校園快件接收分揀中心的可行性。
2013年9月,“物友遞”正式誕生。小黃說,“物友遞”最初的動意是因為大家取快遞都遇到過麻煩。快遞公司的快件不能由學校傳達室接收,每次有快件必須自己簽收。但快遞員到達學校的時候學生往往不方便出門接快遞。
“有不便就有商機”,建立一個“校園快件中心”將各個快遞公司送來的快件分揀并保存,方便學校師生隨時來領取。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極好的商機。
“這是創業最好的時代。”這些創業者們獲得來自學校的大力支持,他們的夢想都在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溫暖的環境中孵化,整體實踐教學環節讓他們在創業中有什么困惑都能迅速找到地方“充電”,學校努力為他們爭取各種創業創新獎項和資金支持……這一切使他們有了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去施展才華。
現在,隨著“生意做大”,他們專業知識的價值正在慢慢體現出來。實踐能力加上創新精神,誰敢說這樣的公司不能成長為未來行業的“巨頭”?誰敢說這里面沒有未來的“馬云”?
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是阿里巴巴集團·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先生的談話。
最近看到一些互聯網創業項目,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些項目多與流行的O2O有關:有利用手機預約足療的,有提供廚師上門服務的,最有意思的是一個早晨去用戶家里叫起床、做早餐的項目,目標用戶是那些賴床和沒空吃早餐的單身白領——撇開對模式和前景的論證,這確實是個貼心的點子。
這些奇思異想的項目,正好印證了李克強總理的那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這個理念背后的重要支撐,就是同樣在今年兩會期間提出的“互聯網+”。這個概念的熱門程度不用多說,行業內外的輪番解讀直到現在都能占據媒體的重要位置;各種跟互聯網沾邊的項目或概念,不管是在早期還是二級市場,價值都跟著媒體熱度水漲船高。
關注度高不是壞事。但越是在這種時候,其實越應該保持冷靜的頭腦,清楚認識“互聯網+”背后的本質是什么,而不是任性地爆炒概念。我也拋磚引玉,談談自己對“互聯網+”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互聯網創業流行跨界,與各行各業相結合產生新模式,大到一套房子小到一碗面都有可能是方向,可稱之為“聚變時代”;同時,它也是傳統互聯網創業時代終結的標志,純線上創新進入瓶頸期。一進一退的背后是:純互聯網的變化處于相對平緩期,高速進化的更多是借助新技術的非互聯網行業。
因此看一個項目是不是真正的“互聯網+”,關鍵是看原有的非互聯網業務,在與互聯網連接后有無產生質變,并且這種質變不在于提升效率,而是體現在供需的重構上。前者只是“+互聯網”,物理疊加,改善存量;后者才是“互聯網+”,化學反應后創造增量。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