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 題庫估分[手機題庫] ※ 公務員微信
一、閱讀“給定資料1”,概括S市為建設美麗水系、打造優美環境實施了哪些主要措施?
題干指出了作答參考的給定資料范圍為“給定資料1”,作答任務為概括S市建設美麗水系、打造優美環境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閱讀給定資料可知,資料中涉及S市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多且雜,考生需要準找全,之后對找出的要點進行分類、合并,使答案具有一定的條理性。
【參考答案要點】
1.加強綠化管護。有選擇性地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豐富綠化色彩;鋪設管道噴灌澆水;管理方式精細化。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照明設施;增加公交線路及停車場;修建綠道、垂釣區、公廁等公共設施。
3.加強后期維護。成立水系巡查大隊,嚴懲占綠毀綠行為;通過加裝防護欄、安裝監控等方式阻止野游行為。
二、歸納整理一份《國外城市水系建設考察報告》提綱。
這道題是報告類的應用文寫作題,要求整理一份《國外城市水系建設考察報告》提綱。作答此題時一要明確考察報告的結構,二要注意提煉準確,歸納合理,層次分明,分條表述。同時,只要根據“給定資料2”,以背景材料介紹—分析問題——提出建議,的思路作答即可。因為撰寫的是一份提綱,因此對應用文的格式不做嚴格要求。
【參考答案要點】
針對城市水系的污染及水系周圍安全設施的不完善,為了保護城市水系,進一步推進水系管理體系的建設,先目前對國外城市水系建設的考察報告,匯總如下:
英法在經歷了由破壞到保護水系等一系列過程,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后轉向探索并形成一系列現今的河流水系規劃理念及成熟的管理經驗。
歐美強調依法治理,以河流流域為分布的集中統一管理,形成了“多自然型河流”、“人水共存”、“健康工作河流”理念以及“動態河流管理”理念。形成的過程中含有非常有力的協作機制以及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同時還具有民主的監督管理機制以及有效的監測體系。
三、“給定資料3”中劃線句子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這是一道句子理解題。答題的范圍基本圈定在給定資料3中。
劃線句子內涵豐富但又略顯抽象,談理解時要細讀上下文,盡可能找出更多相關的要點,做到“準確、全面”。具體要求中有“邏輯清晰”一項,提示考生在下筆要梳理好作答結構,不可堆砌要點。
【參考答案要點】
通過水的“柔”這一特性,我們能夠更好理解中國文化性格的多維度。“儒”的本意是“柔”,而柔是水最突出的特征,中國文化中常以水喻道,這與傳統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品性不謀而合。
“水”是柔弱的,不定形的,但正因如此才包含萬千可能。
“儒”字體現國人等待、忍耐的姿態,但并非軟弱無力,反而像水一樣能夠巧妙地適應環境,以柔克剛,這包含了中國人同自然界和他人打交道的智慧。
受傳統文化影響,國人更多采取柔性的方式,淡化攻擊性,順勢而行,克服困難,利用大自然,造福人類。
四、根據“給定資料4”,擬定提出推廣“水生態+扶貧”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廣的相關措施。
題目點明了作答范圍是“給定資料4”,作答內容是提出推廣“水生態+扶貧”模式的理由和可推廣的相關措施,注意既要寫出推廣理由,又要提出推廣措施,二者缺一不可。
依據題干和材料可知,本題的作答關鍵是從G市某些區縣實施“水生態+扶貧”模式取得的成效中總結經驗,從而提出在全市推廣的理由和措施。
【參考答案要點】
理由:1.對欠發達地區在保持青山綠水的同時大力推進脫貧工作,意義重大。
2.保持水土的同時增加群眾收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措施:1.推進小流域生態治理。將水土流失治理和現代農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項目資金扶持,引導治理大戶租用水土流失山地,按照“多業并舉、滾動發展”的思路發展農業,保護綠水青山,增加群眾收入。
2.打造水生態文明示范園。建設示范園區,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農業耕作措施相結合,治山與治水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按照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統一規劃設計的方式,將示范園區建設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最大程度地保護開發水資源;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廣大群眾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和開發,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五、以“以水為師”為題,寫一篇文章。
【參考例文】
以水為師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對于人類來說,水至關重要。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服務業,都離不開水。但水的價值,不止于此,它也是人類的老師。我國先哲非常善于向水學習,如老子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的認識,孔子則有“智者樂水”的感悟。以水為師,有利于推動全民建成小康社會。
以水為師,有利于構建政治文明。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萬物的生長,離不開水的滋潤,而水卻很“無私”,沒有要求獲得任何回報。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應該學習這種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果能夠做到這點,那么就會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不爭而莫能與之爭”。如果背離水的精神,以公謀私,貪污腐化,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那么就會制造社會矛盾,甚至引發群眾性事件。由此可見,構建政府文明,需要以水為師,學習水“利而不爭”的精神。
以水為師,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水,變化萬端,隨物賦形。我們的祖先向水學習,領悟了“變”的哲理。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當我們遇到困境時,必須學會靈活應變,只有這樣,才能渡過難關,當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原有的依靠廉潔勞動力、高消耗、重污染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必須轉變經濟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學習水“變”的哲學,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促進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以水為師,有利于保障社會和諧。水的一大特點,就是包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收入差距卻很懸殊,精神文明建設也很滯后,各種利益群體相互博弈,各種價值觀相互碰撞,這就需要社會具有包容精神。然而,從我國現實來看,無論是玉林狗肉風波,還是路怒大打出手,抑或地域歧視,都反映出我們的社會缺乏包容。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只有學習水的包容性,增進各個階層的溝通和理解,以理性的方式解決各種分歧,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水,可以用來喝,可以用來洗衣服,可以用來養花。水的具體價值不可估量,而抽象價值也很巨大,可以為人類提供諸多啟示。現在,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應該以水為師,學習它的“利而不爭”“變”與“包容”,進而構建政治文明,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社會和諧,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相關推薦:
2017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專題 ※ 題庫估分 ※ 關注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