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歲末年初的冬日里,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上海公務員考試。在申論考試落下帷幕之際,及時對申論試題進行全面分析和深度解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上海作為公考領域的一員大將,歷年考題均難而不偏,深而不冷。今年,更是將導向性與考查力發揮到極致,在主題、材料設置、題型等諸多方面均做出了不小的突破。2019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具體分析如下:
一、主題命制——核心彰顯“上海精神”
關于作文主題中的“海納百川”,我們不難窺探。習近平同志曾經對上海城市精神有這樣一段闡述:“如果說海納百川是上海一貫的文化特點,追求卓越是上海的一種文化本質,那么開明睿智本身是一種態度,大氣謙和是一種胸襟,這樣才能進一步海納百川,進一步追求卓越。”這一次,2019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聚焦“上海精神”,聚焦“海納百川”,用極具“上海特色”的方式為我們展現“上海文化”。
關于作文主題中“契約精神”,其實也可以預見。早前,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先生曾經在題目名為“從歷史地理解讀上海”的演講中提出:上海海納百川是機制使然,尊重契約。先生指出:上海文化的“海納百川”深層次的解釋即是上海形成了可以稱為中國水平最高的職業道德、契約精神。在上海來,無論是窮是富,相對來講會得到比較公正的競爭環境,上升的空間很大。由此可見,契約精神已經成為上海實現海納百川的關鍵因素之一。這次2019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聚焦“契約精神”,正是想要向對廣大考生傳遞“契約精神”的現實意義。
二、給定材料——深度聚焦“上海文化”
從材料內容組織來看,往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中本地材料出現的概率非常大,今年也是一樣,試卷中出現了“上海石庫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上海本地的案例材料。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其區別于其他城市最為顯著的標識,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之源。在“上海文化”中,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這三種文化相互交融,深深地植根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中,植根在上海市民性格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共同構成國際大都市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上海建設“人文之城”提供了豐富的滋養與厚實的支撐。
三、題目設置——依舊延續“上海特色”
2019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題目設計采取“分析+對策+概括+作文”的命題形式,整體延續傳統,兼有小幅度創新。客觀題均沒有明顯標記材料范圍,作文針對整篇材料命題。
第一題為關系分析,據考生回憶,要求考生對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關系分析是我們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近兩年的常考題型,但之前均為兩者之間的關系分析,這次稍有創新,是三者之間關系分析,作答難度稍有增加,但緊密結合材料也不難作答。
第二題為提出對策,據考生回憶,要求就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提出措施。此類提出對策難度不大,考生只要根據現有的材料,找出相應的關鍵材料,對應提出對策措施即可。
第三題為歸納概括,據考生回憶,要求對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近年來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概括,此題較為簡單,限定了材料的作答對象,在材料中比較容易找到對應材料,通過材料梳理,對相關要點進行羅列即可。
第四題為申發論述,據考生回憶,要求以“契約精神與海納百川”為主題寫一篇文章。本次命題的特別之處在于作文題干有一句話:“海納百川是上海精神的重要內容。”這樣的題干書寫方式與以往有大不同,但在整體作答上不會有大的影響,考生在作答的時候充分結合給定材料,對材料的所有內容進行梳理,提煉出與“契約精神與海納百川”相關核心內容即可。
綜上所述,2019年上海市公務員申論試卷(B類)從“上海精神”入手,緊密聯系“上海文化”,極具“上海特色”。專家認為,考生無論是在閱讀材料還是作答題目時均需緊密結合當前的現實背景及相關政策,對申論題目認真做答,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公考夢”。另外,關注熱點、積極思考、舉一反三,是助你圓夢公考的錦囊法寶。愿各位考生更加勤奮努力,期待在面試中更美麗的相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