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初,春初暖,綠初萌,大自然在春風中彰顯著獨有的活力與美麗。
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在“植樹節”種下的樹苗,很快就被拋棄,無人照料,成活率極低,對綠化率提升并沒有幫助。更有一些不良商戶承包山地,在一個單位種完一片樹之后,把它們挖出來,讓下一批植樹者再種一次,不顧生態效果,以達到獲利目的。近年來,如何真正實現植樹節的意義,避免形式主義,更避免資源浪費,成為植樹節熱鬧后的冷思考。
植樹節不應虎頭蛇尾、有名無實的形式主義,甚至讓其淪為舉辦活動的噱頭,從而失去植樹造林的本意。植樹不應只在植樹節這天才被想起,它是一項需要我們時刻放在心頭并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的義務。不少人發出了吶喊:別讓植樹節只有一天。
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森林面積不高的國家來說,對于我們這個許多地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濕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依然嚴重的國家來講,每新增一棵樹、每新添一片綠陰都彌足珍貴。要實現全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必須依靠全民共同努力,深入持久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所以,義務植樹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每年植樹節前后應景之事。
種樹不應流于形式,擁抱綠色、美化環境,要從心而發,內化到每個人生活當中,才是植樹節的應有之義。其實,植樹節應有的時代本質正在于保護環境,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在每個人心中種一棵環保之樹。節約用紙、少使用一次性筷子、低碳出行,減少污染和浪費,加強愛綠護綠的意識,都是對自然的保護,也是對植樹護綠的一種支持。或許一棵樹的綠色是微小的,一張紙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的,但當種植越來越多的樹木,節約越來越多的紙張,綠色環保理念將隨著這每一次發自內心的行動根植于我們的心中。種下那一片綠色不在一時一日,而在于在每個人心間種下環保理。向形式主義說不,別讓植樹節只存在于3月12日這一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