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是民間公益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今年4月17日,關注全球問題的“斯科爾社會企業家獎”頒獎典禮在英國牛津舉行,來自中國的馬軍成為四位獲獎者之一,他也成為該獎歷史上第一個中國人。他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在20年前就關注環保,已形成一個堅定的認識,那就是,污染問題的解決必須要有公眾的廣泛參與,公眾參與的前提是信息公開。(4月22日新京報)
馬軍的獲獎,在情理之中又在預料之外。其創立的蔚藍地圖APP,在公益事業極為發達的國外,都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國內更具有破天荒的價值。自然,其面臨的阻力與壓力也不難想像,并因此凸顯其成績的不易和作用的巨大。“污染地圖”獲得關注全球問題的“斯科爾社會企業家獎”,是國際社會對其做法的首肯,對其貢獻的贊賞,也是對其行為的鼓勵,并因此傳遞出共同保護環境的共識。
體驗蔚藍地圖APP之后不難發現,其翔實的信息量,鮮明的視覺沖擊,給人帶來了極強的震撼感。不過,相比于之前各種民間制作的信息圖,蔚藍地圖APP更有動態感和實用性,也更體系化、科學化和常態化。APP用戶可以據此對全國污染現狀有直觀的了解,并由此產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一旦民間的力量轉化為一種共識和行動,對于公共管理機構和公權力也是一種有力的促進。
滿足了知情權,才能為監督權創造條件。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離不開社會的全面參與,更需要以社會共治作為基礎。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一個強大的社會共治環境是實現社會有效治理的基礎,也是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強大力量。一方面,社會問題離不開每個人的參與和付出,并具有利他主義的基本情懷。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或者低碳生活,需要“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另一方面,實現社會共治需要以社會力量作為支撐。現實中有一個強烈的對比是,在很多人眼中,外國友人似乎更“愛管閑事”并“極愛較真”,他們見到違反公序良俗的現象,總會想方設法進行制止或者干預。曾有旅居于外的人撰文說,自己在美國教育孩子時,如果聲音過大,鄰居就會出來干預,如果自己不改變態度,對方就會毫不猶豫選擇報警。這種處理方式,跟國內把其當成家務事,“事不關己”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在國外,環境污染問題之所以能得到改善,企業污染行為能得到遏制,公共管理機構不敢把污染企業視為“衣食父母”,就在于極強的社會責任心之下,公眾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監督權,一旦發現了違法犯罪的行為,公眾就會堅決采取各種抵制和維權行為,或者向有關部門投訴,或者向法院起訴,共同參與去治理和解決違法犯罪行為。自然,在這樣的環境下,違法犯罪者將會為此付出極高的代價,而失職瀆職也將面臨道德與法律的雙重風險。
反觀國內,在消費維權上的意識還不夠強,據調查,消費糾紛雖逐年攀升,但八成以上由職業打假人發起。如果沒發生大的人財損傷,多數消費者選擇吃“啞巴虧”。在這樣的現實之下,馬軍的行為就更值得尊重,其團隊精心制作的“污染地圖”就難能可貴。假若每個人都能像他那樣,以微博之力和弱小之軀主動關心、參與社會事業之,才能促進民間力量的不斷壯大,社會共治的環境和氛圍才能成熟。總之,“污染地圖”獲獎是對社會共治的激勵,也是以如何優化社會治理的啟示。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答案、公務員真題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