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深圳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會考到哪些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涵蓋馬克思主義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法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行政管理、公文寫作、深圳市情、時事常識、廉政建設、環保、生態、文化、節能、金融、公務員職業素養、《深圳市行政機關聘任制公務員管理辦法》、《深圳市行政機關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管理辦法》、《深圳市行政機關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管理辦法》、《深圳市聘任制公務員聘任合同管理辦法(試行)》等方面。
第一節 哲學基本問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恩格斯:“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也作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
誰決定誰——劃分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思維能否反映存在——劃分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習題·單選】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C.唯物辯證法和唯心辯證法 D.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心主義
(一)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
二者的區別在于對“精神”的不同規定,但它們的實質都是一樣的,都是把精神作為世界的本原。
1.主觀唯心論--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我、心、感覺、感知、經驗、意志)
“萬物皆備于我”(孟子)
“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陸九淵)
“萬物皆在吾心中”“心包萬物,心包萬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王陽明)
“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康德)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質是觀念的集合體”(貝克萊)
“物是感覺的復合。” (馬赫)
“自由選擇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意志是世界的物自體,是世界的本質”“意志是一切存在和運動的根源”(叔本華)
“經驗是世界的最終構成要素。”(波格丹諾夫)
“世界是我的觀念,我的經驗。”(杜威)
【習題·單選】我國明代哲學家王守仁認為“心外無物”,月亮、太陽以及世界上的萬物都存在于人心之中,都是心之意念的產物。這是( )的思想。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機械唯物主義 D.庸俗唯物主義
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當成是世界的本原。(上帝、天命、理念、絕對精神)
“萬物皆是一理”,“有理則有氣”,“天者,理也”。(程頤)
“有是理,后生是氣”,“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朱熹)
“世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絕對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黑格爾)
“理念世界”,“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圖)
【習題·單選】我國思想家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這種思想是典型的( )
A.客觀唯心主義 B.主觀唯心主義
C.機械唯物主義 D.庸俗唯物主義
(二)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辨證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某種物質的具體形態是世界的本源。
中國古代:金、木、水、火、土;
古希臘:水、火、氣是萬物的本源;
【習題·單選】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一團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這一觀點屬于( )
A.客觀唯心主義B.主觀唯心主義
C.樸素唯物主義D.機械唯物主義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但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3.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
實踐性、科學性、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實踐性是基礎和核心,是最基本的特征。以實踐性為基礎和核心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習題·單選】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是( )。
A.科學性 B.實踐性 C.革命性 D.階級性
第二節 辯證法
主要內容:兩個觀點、三大規律
兩個觀點——聯系和發展。
三大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重點學習三大規律)
一、世界的普遍聯系
(一)聯系的概念
聯系指的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事物與事物之間,即外部聯系;事物內部要素之間,即內部聯系
(二)聯系的特點
1.客觀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觀現象
2.普遍性:事物之間、內部各要素之間
3.多樣性:形式是多樣的
1.【習題·單選】“坐井觀天”的錯誤在于( )
A.混淆了整體和部分關系B.否認了聯系的普遍性
C.違背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的原理D.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
二、 世界的永恒發展
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新事物是指適合歷史發展規律的、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
判斷新舊事物的標準: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前途,其根本標志在于它們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合。
1.【習題·單選】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在于( )。
A.出現時間的先后 B.是否受到大多數人的擁護
C.形式上是否新奇 D.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質量互變的規律
(一)質、量和度
質:一事物成為它自身而區別于其他事物內在規定性。
量:事物的規模、范圍、程度;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
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質的量的限度、范圍。
(二)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量變和質變的區分標志――是否超出度。
(三)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1.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質變不僅可以完成量變,而且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3.總的量變中有部分質變,質變中有量變的特征。
(四)量變和質變互變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1.堅持適度原則
2.注意事物的數量變化(重視積累、防微杜漸)
3.創造條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轉化,
4.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1.【習題·單選】面對消極腐敗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 )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引起質變
C.多種原因引起一個結果
D.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四、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實質內容,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雙方相互聯系相互吸引的性質和趨勢。
同一性的具體含義: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矛盾雙方相互滲透。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性質和趨勢。
3.方法論
在分析和處理矛盾時,必須做到: 在對立中把握同一, 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同一事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矛盾。
3.方法論意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任何具體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不僅是解決具體矛盾的出發點,而且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基礎。
(三)內外因辯證關系原理
1.含義:內因指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指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外部矛盾。
2.關系: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變化的根據;
外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1.【習題·單選】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 )。
A.事物發展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B.事物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C.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源泉
D.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2.【習題·單選】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哲學依據是:( )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
D.內因和外因辯證統一的原理
3.【習題·單選】公孫龍的“白馬非馬”之說的錯誤在于它割裂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C.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
五、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肯定、否定及其相互關系
肯定:事物中維持其存在的方面,既肯定這一 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
否定:事物中促使它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方面。
兩者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又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二)辯證的否定觀
1.是事物的自我否定: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而進行的自身否定,不是外在否定。
2.特點: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辯證的否定是“揚棄”,即克服又保留。
(三)否定之否定
(事物發展的完整過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事物發展的辯證內容是事物自己發展自己
2事物發展的辯證形式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進
前進性——發展的方向;曲折性——發展的道路
【習題·單選】唯物辯證法否定的“揚棄”是指( )。
A.全盤拋棄 B.絕對否認
C.全盤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繼承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