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中共八大
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求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經濟: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政治: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對外政策: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十七、八大二次會議
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方針: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大躍進”開始。
十八、十一屆三中全會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開放的重要思想。
十九、十二大
鄧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式確立。報告系統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在各個領域的基本任務,確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二十、十三大
系統地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經濟建設(核心)。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立國之本)、改革開放(強國之路)。
(圖:南巡講話 圖源:網絡)
二十一、南巡講話
1.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核心),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4.計劃經濟、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的方式,和社會性質無關。
5.標志鄧小平理論的最終形成和成熟。
二十二、十四大
確定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二十三、十五大
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確定為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
二十四、十六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二十五、十七大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二十六、十八大
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開。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二十七、十九大
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END——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申論指導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