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4 頁:數量關系 |
第 5 頁:判斷推理 |
第 9 頁:常識判斷 |
第 10 頁:資料分析 |
第 11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四、演繹推理
81.C 【解析】此題有三個陳述,分別要求用全面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A體現了全面的觀點,B體現了聯系的觀點,D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只有C是以一種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故不正確。注意,本題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
82.A 【解析】由陳述可知,教育上最大的受益者是國家,根據“誰受益、誰出錢”的說法,當然應該主要由國家來承擔教育經費,故選擇A。題中未提到個人,因此可排除B、C項;由這段陳述中不能得出從幼兒園到大學免費教育的結論,可排除D。
83.C 【解析】本題有兩個陳述。一個是論述競技體育,一個是論述升入大學的高中生的體檢。雖然1995年我國競技體育的水平高,為歷史之最,但陳述中并未給出我國已是體育強國,A不正確;陳述中說“中國升入大學的高中生只有15%的人體驗合格”,而不是“中國只有15%的高中生升入大學”,故B不正確;陳述中沒有論述體檢標準是否提高的問題,也無法推論出體檢標準提高的結論,故D不正確;以上三個選項對于題中的兩個陳述都不符合,C選項符合第一個陳述,故只有C符合題意。
84.D 【解析】本題有3個陳述。陳述1指出政策的執行過程缺乏政策執行的監督機構,陳述2的意思是指對政策執行關心不夠,陳述3明確指出由于缺乏監督造成令不行、禁不止的惡果。綜上所述,由陳述得出的結論必然是加強政策執行的監督工作,故D為正確選項。“做到令行禁止”是加強政策執行監督工作的目的,不是本題論述的結論,故排除A;“加強政策執行的力度”,不如“加強政策執行的監督檢查工作”有針對性,故不選擇B;政策執行機構并不缺乏,而是缺乏監督,C不正確。
85.B 【解析】本題實際上是要求找出導致食用油稅收額下降的原因。很顯然,C項可以被排除;D項:用做禮物的食用油也是從市場上流通而得來的,因此也要繳納稅收,加之用作禮物的食用油數量雖然有所增加,但畢竟有限,故也不成為理由;B項由于使用了更大的罐子,在食用油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所能出產的總罐數就會減少,由于征稅是按照罐數征收的,所以在這種條件下,稅收就會減少;A項條件下,食用油的稅收只會增多而不會減少,也不能選。
86.B 【解析】要降低盜竊發生率,需要兩個途徑:一個是加大對盜竊犯的懲罰力度,二是重新引入對銷售該設備的限制。題干要求強化第二種辦法的作用,那么就要弱化第一種方法的作用,也就是B項的內容。
87.C 【解析】本題采用排除法。罪犯如不被剝奪政治權利,是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故A不正確;學生如未滿18周歲,不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故B不正確;選舉權受年齡和國籍限制,故D不正確。符合題意的只有C。
88.C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所需要的證據是為了說明新療法在“療效”方面勝過傳統療法,所以證據必須是和“療效”有關的,這樣A、B可以排除,而D項所表達的“人們對新療法的效果不滿意”的意思顯然與論點相悖,也被排除;題干中提到了新療法在改善和使患者痊愈兩方面的作用,而末提到傳統療法的治愈率而忽略其改善病情的能力,所以在文中可以增加,也就是C的內容。
89.D 【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題中有兩個陳述。陳述中說兩者都不能成功解決所有問題,所以解決問題可以選擇一種方法,也可以兩種都用,排除A;這兩個陳述都沒有提到“必須為每一個問題選擇一種方法”,所以B可以排除;由陳述可知,雖然二者均不能成功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并不能否認解決問題不可以用一種方法,所以C可以排除;陳述中只說二者均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沒有完全滿意的解決方法,故正確答案為D。
90.D 【解析】此題可以用排除法。假設A是冠軍,則甲、丙猜測均正確,所以排除A;假設B是冠軍,則甲、丙猜測均正確,所以排除B;假設C是冠軍,則甲的猜測錯誤,乙、丙的猜測正確,所以排除C;假設D為冠軍,則甲、丙的猜測均錯誤,乙的猜測正確,所以D正確。
91.B 【解析】此題可以用排除法。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投資自由化都是亞太經濟合作中的重要方面,前者影響制約后者,但并不能說明經濟技術合作比貿易投資自由化更重要,故排除A;陳述中表明經濟技術合作“能為發展中成員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故可以推出經濟技術合作對發展中成員非常有利,即B;至于C、D,無法由陳述中直接推出。
92.B 【解析】此題可用排除法。四人中只有一個人說對,若甲對,則乙、丙、丁都應不對,推知丁的說法也對,與假設矛盾,故A項排除;同理乙也不可能對;若丁對,則不能排除甲、乙,因此D項可排除;若丙對,則丁有可能不對,如果B項成立,則丙的說法一定成立,符合題意。因此可判斷B為正確答案。
93.B 【解析】本題實際是由具體到抽象的推導題。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原理去分析生活常識,應選B項;A、C、D項都是就事論事。
94.A 【解析】由陳述明顯可以看出,“只有”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社會結合”,技術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運行,可見“社會結合”是技術活動得以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所以A為正確答案。選項B、C、D則不能從陳述中推出。
95.C 【解析】這是一個典型的判斷推理題。本題包括3個陳述,作為意識“本體”的人腦,必然是現實的人腦,為大前提,由后兩個陳述可知人腦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社會關系是意識的真正本體,故C正確;A、B則不能從陳述中推出,D完全錯誤。
第四部分 常識判斷
96.B 【解析】行政制裁是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行政法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行政處罰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行政制裁。勞動教養也是行政制裁的一種。據此,答案為B。
97.D 【解析】在訴訟中,對于依法應當發給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最低生活保障費的案件,根據原告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書面裁定先予執行,以保障原告的基本生活利益。但是D項中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須經法庭審理才能確定,故不能裁定是否先予執行。據此,答案為D。
98.A 【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第一、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據此,答案為A。
99.A 【解析】根據我國《立法法》的相關規定,法律議案審議通過后,可以提請表決;仍有重大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交付有關部門進一步審議;存在較大意見分歧或因暫不付表決經過兩年沒有再次列入議程審議的,終止審議。而經表決后通過的,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據此,答案為A。
100.A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行訴解釋》第9條第一款規定:行政訴訟法第18條規定“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據此,答案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