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3 頁:言語理解 |
第 7 頁:數量關系 |
第 10 頁:判斷推理 |
第 17 頁:資料分析 |
第 21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第二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21.B 【解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只有接受教育,才能算獲得了真正的生活。A項顯然錯誤,C項只是說明教育涉及的內容而沒有說明教育的功用,D項原文中并未提到,只有B項與原文相符。故正確答案為B。
22.C 【解析】分析原文會發現這是個因果關系的復句,前面幾句話是原因,結果即最后一句話“增加了國內利用外資的競爭”,這也正是這段話的主旨,對照選項發現,只有C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23.C 【解析】A項原文沒有提及,而且根據常識判斷,個人所得不可能無限增多;B項缺主語,而原文中此句有明確的主語即企業;D項說勞動生產力的增長將大于工資總額的增長,在原文中,這是企業能擁有一定自主權的前提,并不是文章支持的觀點,只有C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C。
24.D 【解析】A、B兩項原文沒有提及,C項說政策是事物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原文指出的是政策的功能而不是政策的產生過程,原文中說當兩個事物發生作用時必然受到反作用,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反作用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負的,所以D項的推測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25.D 【解析】原文把高雅藝術比喻成病人,轉折處是全文重點所在:“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還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機能轉換”,可見高雅藝術要發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對照選項發現,只有D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26.B 【解析】A項中,盲目爭上項目只是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原因之一;C、D項原文并未提及;而原文列舉了種種原因,就是為了說明正是這諸多原因,造成了不少新建、擴建企業自由流動資金不足的現象,對照選項發現,只有B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27.A 【解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說明兼顧公平與效率就某一具體稅種來說不一定是理想的,往往只能以一個為主導,要么是效率,要么是公平。對照選項發現,只有A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A。
28.B 【解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說明由于城鄉差異,農村的社會保障不能照搬城市的做法,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辦法。A項錯誤,原文中說在富裕地區可以根據農民自愿進行養老保險試點,而不是整個農村都可以實行;C項文中未提及;原文說在農村應堅持好的傳統做法,如家庭養老,鄰里互助,因此D項偷換了概念;對照選項發現,只有B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29.B 【解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說明誰是科技成果的受益主體,誰就應該負責對此提供激勵,對照選項發現,A項意思恰恰相反;原文并未提及哪種激勵應該更多,因此C項不合題意;D項原文中未提及;所以只有B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30.B 【解析】原文通過我國與外國的比較指出兩點:一是我國專利的實施率不夠;二是我國企業對專利的申請太少。由此可以推知,我們應更加重視專利的開發與實施。對照選項發現,只有B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
31.C 【解析】通過分析原文發現:A項過于絕對,原文只是指出可以從儒家理論中尋找解決危機的鑰匙,并未說儒家理論就是鑰匙;B項與原文不符,東亞的諸多危機并未解決;D項并不能從原文推知;C項實際是對原文的同意替換,C中的社會難題即文中提出的危機,C中的“良方”和文中的“鑰匙”均是用以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故正確答案為C。
32.D 【解析】通過分析原文發現:從“肢體和精神的靈活”到“寧靜和安詳”的變化過程對應的正是我們由青少年到老年的成長過程,對照選項發現,A項與原文不符;B項原文未提及;C項曲解了文意;只有D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33.C 【解析】這段話的主旨在于說明儲蓄增長對于經濟增長來說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以適度為佳。A、B原文沒有提及;原文說“最大限度的儲蓄增長率決不是最優的經濟增長率”,D項明顯與此不符;只有C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C。
34.A 【解析】原文從倫理和生產力兩個方面說明兩級分化的問題,轉折處是全文重點所在,主要強調的是從生產力角度來看,兩極分化的積極意義,即:有約束和激勵的功能,并使資源配置更合理。對照選項發現,只有A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A。
35.D 【解析】原文最后一句話指出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而不僅僅根據市場需要來規劃和發展,可見市場不是決定因素,所以A項錯誤;原文沒有提到是先強調市場還是先關注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不選B;原文說有些專業與市場經濟沒有直接聯系,而不是沒有任何聯系,所以C也不對;只有D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36.C 【解析】通過分析原文可知:無論是物質生產、人口生產、還是精神生產,包括科學技術的發展,都存在“順向改變”和“逆向改變”兩種可能,所以A、D明顯錯誤;原文沒有比較幾種生產的優劣,無從知道哪種有更積極的作用,所以B也不對;只有C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C。
37.A 【解析】從原文可知,之所以要“飲冰”,是因為內心憂愁焦灼。聯系梁啟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我們對梁啟超的了解,容易想到他內心憂愁焦灼的原因應該是出于憂國憂民,對照選項發現,只有A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A。
38.A 【解析】原文轉折處是重點所在,“可是”后面的句子表明人面的表現可以與內心想法截然相反,從而說明人面與紙面具本質的不同就在于此,對照選項發現,B項所表達的意思過于膚淺;C項與原文不符;D項原文中未提及,只有A項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A。
39.D 【解析】通過原文可知,如果一種模型與嬰兒所期望的結果相符合,他們就感到滿意。題干中的“微笑”是感到滿意的外部表現,而D項中的“面孔”無疑是“模型”的一種,由此可見,D項完全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D。
40.A 【解析】本題考查指代關系,原文表述的意思無非是新儒家學者雖然夸大了某種影響,但此種影響確實存在,由此可知此種影響應該指的就是原文第一句話中“夸大”和“影響”之間的部分,對照選項發現,A項正好指出了這部分內容,故正確答案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