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9 頁:數量關系 |
第 17 頁:資料分析 |
第 22 頁:常識判斷 |
第 25 頁:參考答案 |
31.【答案】C。解析:文段通過說明用“形容詞”來表述中國所發生的變化具有的優勢和劣勢,引出基于一定標準的追蹤調查數據對反映中國所發生的變化的重要作用,而人類歷史發生的變化尚沒有可供比較的跟蹤數據。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說明我們應該建立系統數據來反映中國發生的變化,即C項。
32.【答案】B。解析:關鍵詞“實際上”之后的是關鍵句,其后都在具體闡述說明“‘官’與‘吏’乃是兩山對峙二水中分的兩回事”。故本題答案為B。
33.【答案】A。解析:由“高于……也高于”可知,①句應緊跟⑦句后,排除B、C。由⑤句轉折關系可知,其前應有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描述內容,故A項語序合理。
34.【答案】B。解析:本題比較簡單,只要確定代詞即可得出正確答案。“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樣子”所描述的對象不可能是“深巷”,只能是前句的“古屋和老墻”,故第一句中的代詞應用“它們”。“隨地勢而起伏的坡度”所指的對象應是“深巷”,故第二句中的代詞應用“它”。本題正確答案為B。
35.【答案】C。解析:題中最后一句“傳統節日反倒有被人們,特別是青年人淡忘的趨勢”所要表達的是在遺忘傳統節日的人群中,青年人居多,而不是C項中所說的“大部分青年人”。此外,段中為“淡忘的趨勢”,而不是“已經淡忘了”。
36.【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一個關于阿爾卑斯山脈植被變化的奇怪現象:植物向高處“攀登”。接著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進行了闡釋。根據文段中“這些適宜在低氣溫環境里……不得不向更高的山上‘攀登’”和“它們的生命力要比以前還強盛得多”可知,作者意在說明的是:在適者生存的大自然法則下,面對氣候壓力,植物如何調整自身去適應環境。故正確答案為A。
37.【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對孔子及其思想給予了肯定,其后介紹了目前國人在對待孔子問題上存在的兩種極端觀點,其意在表明今人在對待孔子及儒家學說的問題上,應避免走兩個極端,分清儒家學說中的良莠,理性對待。A項的表述貼合題意。
38.【答案】A。解析:文段共三句話,分別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證系統思維對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作用。第一句采用“……才……”引導的條件復句,從正面論述;第二、三句則從反面說明僅從概念出發進行定性和判斷的做法與和諧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
39.【答案】C。解析:文段對比了廟門上的對聯與王維的詩:王維的山水詩據說最得“空寂”神致,但與這副對聯比,禪意上似乎略遜一籌。由此可見,文段主要想說的是這副對聯更具“空寂”神致。本題答案為C。
40.【答案】B。解析:材料談論了社會沖突的作用以及條件。首先說社會沖突的作用是激發、改進和調整規范,然后“但是”筆鋒一轉,引出了作者談論的重點,那就是“社會沖突是否有利于內部適應,取決于是在什么樣的問題上發生沖突,以及沖突發生的社會結構”,也就是說,要使社會沖突起到有利的作用,是有條件限制的,B選項的表述正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