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詞典的編纂者不對,他們對詞匯的用法做出改動不會是隨意的,想必經過了認真的研究推敲。不過,詞典編纂者不能忽視一個基本事實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語言文字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使用的,具有極為廣泛的社會性,因此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進行,而一定要走群眾路線。
這段話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
A.詞典編纂者不能對詞匯的用法隨意改動
B.詞典編纂者應該熟悉詞典編纂的具體過程
C.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D.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應由廣大人民群眾來決定
9.納米技術將帶來一場革命,徹底改變目前外科手術的意義。將來,外科手術不會出現手術刀,那時的手術工具是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只有原子或分子那么大。今天的膝關節置換手術也許會成為歷史,納米機器人將進入有病變的關節,幫助身體長出健康的關節。有了超級機器人和自動機械裝置的幫助,醫生們可以通過一個小洞完成創口非常小的手術。
下列對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是( )。
A.將來,外科手術將不再使用手術刀,取而代之的是機器人
B.納米機器人可以進入人體有病變的關節,幫助身體長出健康的關節
C.使用外科手術機器人進行外科手術的創口非常小,能減輕患者的痛苦
D.今天進行外科手術,醫生們只需要把微型機器人注射到病人的身體,再由它完成所有的治療工作
10.中國與西方的認識方式、思維邏輯乃至整體的文化觀念,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比如,西方式的執著,可能推衍出漸進的認識,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強調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式的灑落,則通向了圓融和體悟,描述對象時往往在清晰中又帶有某種模糊。但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通過“差異”而達到“中和”,這樣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
對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
A.西方注重對象描述的精確性,中國則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異”是對立的,不相互調和,二者都難以為繼
C.文化觀念有差異,但沒有優劣是非的區別
D.成全一個相生共融、豐富多彩的世界,是啟發兩種文化對話的目的
1.【答案】C。中公解析:C項推斷錯誤,由“中國今年仍將是全球汽車銷量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但是該市場競爭將開始加劇,且增長已經開始小幅度放緩”可知,中國汽車銷量只是增長幅度放緩,并沒有出現負增長的狀況。
2.【答案】C。中公解析:C項邏輯混亂。“同時”前后的句子為并列關系,因此“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區分外部自我和內部自我的能力逐漸增強”不能產生“使兒童的自我結構趨向穩定”的結果。
3.【答案】B。中公解析:B項所述內容原文并未提及,屬于無中生有。文段第一句中“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體現了A項的內容;“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則體現了C項的內容;由最后一句可知,D項正確。
4.【答案】B。中公解析:B項所述內容原文并未提及,屬于無中生有。文段第一句中“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來組織生產”體現了A項的內容;“以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則體現了C項的內容;由最后一句可知,D項正確。故選B。
5.【答案】D。中公解析:D項顛倒黑白。影視從文學中找題材,文學是“供”的一方,影視是“求”的一方。由材料可知,“大多數中國小說,不太適合改編成影視劇”,則中國文學與影視聯姻,應當是“供不應求”。
6.【答案】B。中公解析:題干要求找出“硬幣”一詞指代的內容,需聯系上下文進行判斷。根據“硬幣”所在的句子可知,“硬幣”的一面是“中國的消費者沒有透支消費的習慣”,另一面是“中國居民的個人負債率很低”。再往前看,具有兩面性的是“中國消費信貸市場”,一面是對中國銀行業投入巨資的西方銀行在信用卡業務上還未盈利,另一面是外資銀行對中國信用卡市場并未失去信心。正是“中國的消費者沒有透支消費的習慣”,所以外資銀行的信用卡業務暫未盈利,也因“中國居民的個人負債率很低”,所以外資銀行信心未失。綜上,可知“硬幣”指的是“中國消費信貸市場”,即B項為正確答案。
7.【答案】A。中公解析:要理解“處境化”需聯系上下文。分析可知,第二分句是對第一分句的進一步解釋說明。由此可知,“處境化”指的是“由該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所決定”。四個選項中,A項與之最相符。
8.【答案】C。中公解析:通讀文段可知,冒號后面的內容是對“基本要求”的具體解釋。冒號后面的內容重點說明的是語言文字的規范工作一定要走群眾路線,C項表述與此一致,為正確答案。
9.【答案】D。中公解析:選項中出現了時間詞“將來”、“今天”,由此我們可考慮是否混淆了時態。文段敘述的是納米技術將為外科手術帶來一場革命,這只是一種展望,還沒有實際發生。顯然D項混淆了未然與已然,不正確。
10.【答案】B。中公解析:B項顛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沒有孰優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異’生發的對話與啟迪、互補與和諧”可知,中西方的“差異”并非對立的、不可調和的,而是可以“互補”并達到和諧的,且“難以為繼”的說法無法從文中推知。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