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3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7 頁:數量關系 |
第 8 頁:圖形推理 |
第 9 頁:定義判斷理 |
第 10 頁:類比推理 |
第 11 頁:邏輯判斷 |
第 13 頁:資料分析 |
51在假期,不少孩子走出國門,走進國外家庭,接觸各國孩子,__________集體生活,感受別樣校園,__________異域文化。在__________視野、增長見識的同時,也看到差距、分出短長。
依次填入面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進人 體驗 擴大
B. 融合 學習 寬闊
C. 融入 體會 開闊
D. 加入 領悟 開發
參考答案:C
解析:實詞辨析題。先從第三空入手,D項“開發”不適合跟“視野”搭配,而B項“寬闊”是形容詞,第三空需要的是動詞,故排除B、D兩項。對于第一空,在A、C兩項中“融入”比“進入”更適合搭配“生活”,而第二空“體會”搭配“文化”也很恰當,故選C。
52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恐龍的滅絕源于6500萬年前尤卡坦半島附近一場災難性的流星撞擊地球事件。然而近日科學家表示,在此之前的20萬年前還發生了另外一場災難性的滅絕事件——印度德干高原的火山噴發。這場火山噴發使大氣中充滿了氣溶膠——一種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內存在的細顆粒。這場災難最終引起了大多數海洋生命的滅絕,尤其是生活在海床的殼類無脊椎動物。
適合做本段文字標題的是( )。
A. 恐龍滅絕或因早期火山噴發
B. 溫室氣體源于20萬年前火山噴發
C. 科學家發現早期火山噴發導致海洋生物大滅絕
D. 流星撞擊還是火山噴發——揭秘恐龍滅絕真相
參考答案:C
解析:根據文段內容可知,火山噴發的時間是“6500萬年前之前的20萬年”,而非“20萬年前”,故B項有誤。火山噴發導致的結果是“大多數海洋生命的滅絕”,而并未直接說導致了恐龍的滅亡,D項過于絕對,且偏離文段重點。與C項相比,A項不夠詳細,且與D項一樣,偏離文段主題,文段只是由恐龍的滅絕引出另一場災難性事件,故C項適合做文段的標題。
53讀書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義上,要在讀中精思、悟神,這樣讀書才能讀出書中之味。我們知道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悟不明其美,在閱讀經典之作、范文美文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不能停留在淺層基礎上,不能淺嘗輒止,要深入進去,多問幾個為什么。“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要仔細體味、品評、鑒賞,也就是要像佛家那樣善“悟”。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
A. 學生閱讀經典要深入,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B. 好書要細細品讀
C.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D. 讀書要勤于思考、品評和領悟
參考答案:D
解析:該文段是總-分-總式,首尾兩句是重點句,表明了文段主旨,中間部分具體說明了要怎樣讀書。A項表述片面,只談到讀書要深入,未涉及“精思、悟神”;B項只談到了讀好書,不是文段主旨;C項強調的是多讀,沒有突出體味、品評和鑒賞;D項是對主旨最準確的概括。故選D。
54鮮艷色彩、生動圖像,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圖像、動畫相互結合而富于變化的學習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去。如果“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那么“視”就是把這一聯想進一步深化到具體形象。音樂離不開聽,但又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如果過分強調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專心地聽,只會注重音樂藝術本身的個性。教師應該運用各種輔助手段,多元化地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音樂。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音樂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視與聯想結合
B. 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更能準確地把握學習對象
C. 音樂中“聽”的影響力要略高于“視”的影響力
D. 視聽結合的教學模式更能幫助學生學習音樂
參考答案:D
解析:選項A,重在說明“視”,表述片面,排除。選項B過度引申,文段所針對的僅是“音樂”,故排除。選項C,文段雖然提到了音樂離不開聽,說明了聽的重要性,但又提到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階段,因此并不能推出音樂中“聽”的影響力要略高于“視”的影響力。選項D是對整個文段內容的把握,是作者的意圖所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55據中科協發布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對醫學與健康類信息最為關注,獲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但一些電視節目為博“眼球”,對那些“神醫學說”未經權威審核就播出,以訛傳訛。2010年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達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個百分點;但是,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僅相當于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公民在“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
“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電視節目在播出方面亟待審核
B. 鏟除“神醫學說”需要政府和公眾的共同努力
C. 我國公眾基本科學素養還有待提高
D. 我國公眾獲得科技信息的渠道過少
參考答案:C
解析:文段介紹了《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的部分內容,主要說明我國公民科學素養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A項不是文段意在強調的內容;B項是無關選項.D項是文段提到的內容,不是文段意在強調的內容。故本題答案為C。
5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影視文化作為和諧文化的表現、展示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光與影最誘人的魅力、用最輕松的方式,令觀眾感受到團結合作的強大力量,奮發向上的不屈精神。在2006年的電影百花獎評選上,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國產片《張思德》,以絕對優勢超過了周星馳的《功夫》,成了最大的贏家。無論是《亮劍》等優秀電視劇的高收視率,還是電影《張思德》《云水瑤》等作品的獲獎,都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觀眾渴望欣賞到的還是這種能真正鼓舞人心、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電影文化是社會文化、大眾文化,應當受到觀眾的支持
B. 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有利于形成民族團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C. 觀眾對電影的渴望逐漸升級,電影更加起到了對人們精神層面的鼓舞作用
D. 具有主旋律的影視作品逐漸成為主流,越來越得到大眾的青睞
參考答案:B
解析:文段圍繞建設和諧文化展開論述。影視文化是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主旋律色彩的影片獲獎更說明了這一點。A項主體為電影文化;C項主體為觀眾;D項主體雖涉及具有主旋律的影視作品,但落腳點卻是受大眾青睞、偏離主題。故本題正確答案選B。
57作為“情人節”,七夕節逐漸喪失了傳統味道,被賦予了“洋”內涵。尤其是近年來,商家的相關活動排山倒海,更將“中國的情人節”的意蘊推向了極致,相親派對、求婚儀式和商家促銷成了這個節日里最常見的景象。七夕節被簡化為情人節,日漸熱鬧,而原汁原味的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等七夕習俗卻日漸式微。七夕節遭遇“洋解讀”,是傳統節日內涵流失的縮影。顯然,全球化在增強各民族對話和交流能力、促進文化融合的同時,也在不斷侵蝕著民族文化的領地,文化的多樣性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
本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全球化在促進文化融合的同時,對民族文化的侵害也很深遠
B. 一個民族要想發展,必須充分繼承和發揚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C. 傳統節日遭遇尷尬,與其活動形式日趨簡單同質不無關系
D. “熱鬧的七夕節”現象的出現,正是全球化帶來的影響
參考答案:A
解析:文段通過七夕節遭遇“洋解讀”這一現象,揭示出了傳統節日內涵流失的深層根源,即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顯然,全球化在……”為文段中心句,因此A項是作者想要說明的內容;B項本身表述無誤,但屬于過度引申,因此排除;C項在文段中并沒有體現,排除;D項只是對文段所述現象的簡單概括,未深入挖掘出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不是文段意圖所在,排除。故本題答案為A。
58在1956年完成漢字革命的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漢字拼音化被進一步提上議事,吳玉章領導的文改會擬定《漢語拼音文字方案》上報國務院,周恩來似乎意識到不宜__________,便刪除“文字”兩字,從而使“拼音方案”未能劇變為“拼音文字”。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日程 急于求成
B. 行程 操之過急
C. 日程 操之過急
D. 行程 急于求成
參考答案:C
解析:“操之過急”和“急于求成”都有“急于做事”的意思。不同之處在于“操之過急”偏重在“急”,指急躁;“急于求成”偏重在“成”,指成功。由“未能劇變為”可知,此段話側重于“急”,排除A、D。行程指路程或進程;日程捂每天排定的程序,常見搭配有“議事日程”“排上工作日程”。故選C。
59魯迅先生說:“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如果有人自以為很有才氣,單槍匹馬可以闖天下,而不注意與社會,與他人的合作,勢必會鬧得__________。真正有頭腦的人會懂得,要成就一件事,就必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__________各種事例,與各種各樣的人合作,與各種各樣的環境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依次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人仰馬翻 借鑒
B. 散兵游勇 結合
C. 潰不成軍 對照
D. 棄甲曳兵 參考
參考答案:A
解析:第一空,“潰不成軍”用于軍事,也用于比賽,但與“單槍匹馬”語境不銜接。“棄甲曳兵”用作貶義,多用于戰爭中,與此處語境也不銜接。“人仰馬翻”比喻亂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合乎文意。“散兵游勇”指沒有組織到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不能作補語。再看第二空,填入“借鑒”文意通順,所以本題選A。
60英文電影能從視覺、聽覺與感覺等各方面同時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融視、聽、說、教、學于一體,使文化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實踐化。學生在接觸真實語言的同時,通過畫面、背景、音樂等可直觀地了解文化的各個方面,突破了教師在課堂上展示文化知識的局限性。同時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于有意無意中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意識,進而成倍地提高學習效率。
這段文字主要傳遞的信息是( )。
A. 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看電影,以電影教學
B. 畫面、背景、音樂可以感染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C. 英文電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D. 英語意識的形成需要接觸真實的語言
參考答案:C
解析:文段中首句“英文電影能從視覺、聽覺與感覺等各方面同時刺激學生的神經系統,融視、聽、說、教、學于一體,使文化教學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實踐化”介紹了英文電影對教學的影響,即激發學生興趣。文段末尾“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及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于有意無意中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意識,進而成倍地提高學習效率”意在強調英文電影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綜合以上兩點,四個選項中表達最為準確的是C項。A項表述主觀臆斷,純屬無中生有。B項只是文段內容的一部分,不全面。D項過于牽強,文段中沒有提到“英語意識的形成需要接觸真實的語言”。所以本題選擇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