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5 頁:數量關系 |
第 6 頁:判斷推理 |
第 10 頁:資料分析 |
第 14 頁:常識判斷 |
31契約自我執行有賴于完善的制度安排。中國悠久的商業傳統不幸被計劃經濟__________,建設市場經濟時間尚短.相關制度安排__________。在契約遭到違反時,必須有外部的調停者、仲裁者直至司法強制力來支持。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耽擱 百廢待興
B. 打亂 捉襟見肘
C. 劫持 鞭長莫及
D. 中斷 任重道遠
參考答案:D
解析:“商業傳統”與“耽擱”、“劫持”搭配不當,由此排除A、C。“捉襟見肘”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任重道遠”指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對應前文的“時日尚短”,第二個空填“任重道遠”更恰當。故答案為D。
32作家守衛記憶,提供連貫的敘述,在一些時候提供意見,正面臨兩種危險的趨勢。一方面,社會的上空仍有著很強的來源于政治與財富的壓制性,無論國家、個人還是社會都選擇一部分記憶,壓迫另一部分記憶,把這些記憶統一與同化,通過強大的宣傳灌輸給每個人,用這種單一的集體化記憶取代個人記憶;另一方面,蜂擁而來的碎片式信息,正在瓦解邏輯,消除記憶的深度,我們都不自覺地淪為了“現代文盲”。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A. 政治與財富束縛了作家的自由表達
B. 文學在逐漸喪失敘事廣度與深度
C. 文學記錄歷史的作用日漸衰微
D. 信息的碎片化使文學趨于膚淺
參考答案:B
解析:文段呈總分結構,由第一句可知文學見證歷史的功能正在面臨兩方面的挑戰,其一是意見的多樣性受到壓制,集體化記憶取代多樣的個人記憶;其二是不具邏輯關系的碎片式信息瓦解了文學敘事的邏輯性進而消除記憶的深度。B項是對這兩方面內容的準確概括。本題答案為8。
33種子經歷與黑暗的抗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蛹經歷痛苦的______,才能沖破束縛、破繭化蝶。生命的發展,就是不斷從一個自己走向另一個自己的過程。這一過程,也許悄然無聲,也許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褪變 潛移默化
B. 退變 大張旗鼓
C. 蛻變 轟轟烈烈
D. 嬗變 平淡無奇
參考答案:C
解析:第二空中所填詞語應與“悄然無聲”意思相反,表示過程很劇烈、動靜很大,排除與此不符的A、D項。“退變”與“蛻變”都可表示不好的變化,但“蛻變”為中性詞,還可表示人或事物發生質變,且“蛻”本義為蟲類脫皮,故句中從蛹到蝶的變化應該用“蛻變”。本題答案為C。
34在輿論指責國內油價虛高的______見諸報端后,中石化派出一位所謂的專家拿裸油價進行比較,試圖證明中國的裸油價低于美國,不過顯然是______,起到的作用適得其反。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評論 欲蓋彌彰
B. 論述 指鹿為馬
C. 批評 文過飾非
D. 批判 不言自明
參考答案:A
解析:句中已經有了“指責”,第一空再填一個表示批評的詞有語義重復之嫌,排除C、D。“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欲蓋彌彰”指想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更明顯地暴露出來。題干中中石化專家的解釋濕然沒能應對之前關于油價虛高的指責,是“欲蓋彌彰”的舉動,起到的是反作用。本題答案為A。
35自帶來諸多社會矛盾且已“污名化”后,近年來暫住證制度在各地已陸續廢除。打上了“服務”標簽的“居住證”制度成為社會管理上的一種“制度創新”。在很多城市。它對流動人口作出了融入城市社會的承諾。然而,其根本缺陷就是門檻極高,且仍延續對“本地人”、“外地人”的身份識別。而不是以統一的公民身份來界定。而在管理實踐中,它同樣預設流動人口對城市社會具有某種威脅性,必須予以防范和管控,從而導致某些基層權力者侵害流動人口權益事件的發生。
文段主要說明的是:
A. 以“服務”為導向的居住證制度優于暫住證制度
B. 作為“制度創新”的居住證制度仍存在某些弊端
C. 身份識別制的存在導致了居住證名存實亡
D. 應加快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維護流動人口權益
參考答案:B
解析:以“然而”為分界線,文段分成兩層意思:其一,居住證制度逐漸取代暫住證制度,具有進步意義:其二,目前居住證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門檻高”、“身份識別”、“預設流動人口威脅性”等。轉折詞“然而”之后的內容為文段論述重點,故B項當選。文段植根于居住證制度的現狀,著重強調的是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文段未涉及對城市戶籍制度改革的內容,排除D項。
36諸如NBA、GDP這樣字母詞已成為漢語語言表達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幾個,不代表漢語表達已經被______,只是我們在尋找一種更______、準確的表達方式而已。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侵蝕 簡練
B. 干擾 時髦
C. 破壞 簡潔
D. 同化 通俗
參考答案:A
解析:“NBA”、“GDP”這樣的字母詞相比于“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國內生產總值”這樣的表達方式更簡單明了,第二空填“簡練”或“簡潔”更能表達字母詞的這一特征,排除B、D。第一空中,“侵蝕”與“破壞”都有使變壞的意思,但“侵蝕”更側重逐漸變壞的過程。句中說的是外來語言對漢語表達的影響,用“侵蝕”更貼切。本題答案為A。
37一般而言,史學家對史料有興趣,文學家對鋪張場景、______氣氛有興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愛好文學的人讀不下去;太史公寫的“鴻門宴”,史學家認為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烘托 有失偏頗
B. 制造 不忍卒讀
C. 描繪 堪為典范
D. 渲染 不足奉法
參考答案:D
解析:本題可從第二空人手解答。題十說,岡為史學家與文學家感興趣的對象不一樣,所以,如同文學家讀不下去《資治通鑒》這樣的史料一樣,史學家也不認圃太史公寫的“鴻門宴”。故第二空所填詞語應該表示不認同的意思。“不忍卒讀”指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慟人。其與“堪為典范”均不符合語境,排除B、C。再看“有失偏頗”與“不足奉法”,前者強調不公正,后者強調沒有可值得借鑒的,即不認可。由此可知,本題選D。
38物體發出光,或者被發光,總之,只要從物體來的光到達我們的眼睛,就會在眼睛中成像,這樣我們就看到了物體。因為日常經驗中光是直線行進的,沿著光到達眼睛的方向反推過去,就判斷出物體所在的方向;再根據光線角度的變化程度判斷出物體的遠近。如果光線拐了彎到達我們的眼睛,我們無法判斷光的彎曲,只能認為物體在光線來的方向。當然。如果有物體在那里,但其光線不能到達我們的眼睛,那也看不到這個物體。所以,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光線并不總沿直線行進
B. 有時眼睛是會被欺騙的
C. 感光與光線角度缺一不可
D. 方向與遠近構成物體坐標
參考答案:B
解析:劃橫線部分是“所以”之后的內容,因此要結合“如果”后面的條件來推斷。“如果”后面陳述了兩種.不能由光來判斷物體位置的情況,一種是光并非直線傳播(拐了彎),這樣無法判斷物體的方向;另一種是光未到達眼睛,也看不到。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結果都是眼睛被欺騙,即B項。A項只對應于第一種情況.不能作為整個句子的結論。C項本身有誤,由前文內容可知,即使有了感光和光線角度也未必能準確判斷物體的方向.且C項并非文段的落腳點所在,排除。“如果”后面兩個條件強調的是誤判的兩種原因,與確定物體坐標的條件無關,排除D。
39北京、上海、廣州人口目前皆超千萬,從數量意義上來說,給予其超級大城市的頭銜理所應當,然而,準備在這些超級大城市中的較長時間或終生停留的人們是否能幸福地留守.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還需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龐大的人口數量與數量擴大之后的現實落差,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尤其是超級大城市發展道路上一個凸顯的矛盾。矛盾的化解.需要將壓力分散.讓超級大城市“瘦身”,讓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相適應。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 在超級大城市中生活或停留的人們幸福感相對較低
B. 中國城市發展尤其是大城市發展道路上矛盾凸顯
C. 中國的超級大城市應該通過“瘦身”以化解矛盾
D. 北上廣與“超級大城市”的頭銜極不匹配
參考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從數量上來說,北上廣符合超級大城市的頭銜,但從幸福感方面來說.卻還是一個未知數;接著指出龐大的人口數量與數量擴大之后的現實落差成為中國超級大城市發展道路上一個凸顯的矛盾,最后指出要化解這一矛盾應讓超級大城市“瘦身”。A、B、D三項在文段中均有提及.但非文段主旨所在。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40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長,從1978年的17.9%上升至51.27%,城鎮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6.9億人。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城鎮化率78%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按照城鎮化率年增長1%的速度,我國的城鎮化率真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仍有30年左右的發展期。城鎮化在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實現城鄉人口轉移,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助推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加快生產要素流動和集聚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
這段文字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A. 我國城鎮化有很大的發展空問,潛力巨大
B. 城鎮化是推動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C. 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城鎮化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D. 城鎮化是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答案:B
解析:文段先說明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接著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最后一句進一步說明,城鎮化發展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有哪些重要作用。故文段意在說明的是城鎮化發展在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B項與此表述一致.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