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4 頁:數量關系 |
第 6 頁:判斷推理 |
第 10 頁:常識判斷 |
第 12 頁:資料分析 |
71經理說:“只有聰明且勤奮的人,才能做出成績;而得到升職的人都做出了成績。”如果上述論斷為真,可以推出下列哪一項為真?( )
A. 小張非常勤奮,那么他有朝一日會升職
B. 小王剛剛升了職,可見小王是個聰明的人
C. 聰明但不夠勤奮的人,也可能得到升職
D. 經理是通過招聘會直接上崗的,他是個聰明且勤奮的人
參考答案:B
解析:題干包含一個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即聰明且勤奮一作出成績,和一個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即升職一作出成績。因此可以推出一個新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升職一聰明且勤奮。A項不能推出,“勤奮”不是“升職”的充分條件;B項可以推出,由新推出的充分條件假言命題可知,“得到升職”一定是“聰明且勤奮”的;C項不能推出;D項,因為經理上崗并沒有經過“升職”,故無法判斷他是不是“聰明且勤奮”。本題選B。
72只有發洪水的時候,老鼠和蛇才會一起躲在樹上;而洪水只發生在那些地勢低洼的地區這些地區都在我國的東南部。只有老鼠在樹上,貓才會待在樹上。
如果上述斷定是真的,那么以下哪項也一定為真?( )
A. 發洪水的時候,貓不會待在樹上
B. 我國西北部的老鼠和蛇不會一起待在樹上
C. 若蛇不躲在樹上,且老鼠也不躲在樹上,則沒有發生洪水
D. 若不發洪水,則老鼠和貓不會一起待在樹上
參考答案:B
解析:由題干可知:(1)發洪水一老鼠和蛇一起待在樹上;(2)發洪水一地勢低洼一我國東南部;(3)老鼠在樹上一貓在樹上。A項,由(3)(1)可知,發洪水的時候,貓是否在樹上無法得知,A項排除。B項,由(2)可知,西北部不會發洪水,由(1)可知,西北部的老鼠和蛇不會一起待在樹上,B項一定為真。C項,(1)是必要條件假言命題,否定后件不能推出否定前件,故C項無法推出。D項,由(1)可知若不發洪水則老鼠不會和蛇一起躲在樹上,但無法推出老鼠會不會在樹上,也就無法推出貓和老鼠會不會一起待在樹上,故D項無法推出。本題選B。
73平均而言,現在受過教育的人的讀書時間明顯少于50年前受過教育的人的讀書時間,但是,現在每天的售書冊數卻比50年前增加了很多。
以下各項陳述都有助于解釋上述現象,除了( )。
A. 現在受過教育的人比50年前受過教育的人的數量大大增加
B. 與現在相比,50年前的人更喜歡從圖書館借閱圖書
C. 與現在相比,50年前的人更喜歡通過大量藏書來顯示其良好的教育和品位
D. 現在的書往往比50年前的書更薄,也更容易讀
參考答案:C
解析:本題要求選擇不能解釋題干中看似矛盾的現象的一項。選項A、B、D分別從現在受教育的人數量比50年前多因此消費更多圖書、50年前人們喜歡通過從圖書館借閱而不是買書的方式讀書、現在的書比50年前的書更具有易讀性因此人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讀更多的書等方面合理地解釋了題干中的矛盾現象。而選項C指出,50年前的人更喜歡通過大量藏書來顯示其良好的教育和品位,也就是說50年前的人更喜歡買書,這就不能解釋“現在每天的售書冊數卻比50年前增加了很多”這一現象,故C項當選。
74經濟中兩種可能的基本變動每個都會導致通貨膨脹,除非還發生了其他的抵消性變動。這兩種變動或者是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減少,或者是需求的增加。并且在銀行信用產生前的經濟中,可以利用的貨幣數量以及隨后的需求水平等于可利用的黃金數量。如果以上的敘述正確,那么這-點也同樣正確,即在銀行信用產生前的經濟中( )。
A. 任何的通貨膨脹都是產品和服務供給減少的結果
B. 如果經濟中的其他因素不變,可利用的黃金數量的增加會導致通貨膨脹
C. 其他情況不變時,如果可利用的黃金的數量減少了,會發生通貨膨脹
D. -定數量的黃金可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數量是-定的
參考答案:B
解析:由“這兩種變動或者是產品和服務供給的減少,或者是需求的增加”可知,A項說法錯誤。B項,可利用的黃金數量增加,意味著需求增加,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會導致通貨膨脹,故B項正確,C項錯誤。D項從文段無法推出。本題正確答案為B。
75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發胖,長有啤酒肚,體重嚴重超標,是因為他們常喝啤酒的緣故。
下列說法最能質疑上述論證的是( )。
A. 如果人們每天只喝啤酒,吃很少的其他食物,就不會發胖
B. 美國有很多女人和孩子常喝可樂、吃炸雞和比薩餅,體重也嚴重超標
C. 發胖的人除了常喝啤酒,還缺乏體育鍛煉
D. 很多發胖的人喝啤酒的同時還經常抽煙
參考答案:A
解析:本題中要質疑的是“常喝啤酒導致發胖”。A項說的是常喝啤酒不是導致發胖的原因,直接反駁了題干的結論。B項說的是常喝可樂、吃炸雞、比薩餅會導致發胖,只能說明存在其他因素導致發胖,質疑力度弱于A項。C、D項都是說在喝啤酒的同時,也有其他因素存在,因此不能認為喝啤酒一定是導致發胖的原因。相比之下,A項的直接反駁是最強的,選A。
76某會議上有四個商人在談生意,他們分別是河南人、湖北人、山西人和安徽人。他們做的生意分別是機械加工、服裝批發和食品零售。其中:
(1)安徽人單獨做服裝批發。
(2)山西人不做機械加工。
(3)河南人和另外某省人同做-種生意。
(4)湖北人不和河南人同做-種生意。
(5)每個人只做-種生意。
由以上條件可以推出河南人所做的生意是( )。
A. 機械加工
B. 食品零售
C. 服裝批發
D. 和湖北人做同-種生意
參考答案:B
解析:由條件(1)可知,其他人不能再做服裝批發了,只能做機械加工或者食品售;由條件(2)再結合條件(1)可知,山西人做的是食品零售;由條件(3)和(4)可知,河南人和山西人做的是同一種生意,而山西人做的是食品零售,那么河南人做的生意也是食品零售,故本題選B。
77不像其他櫻草,自花傳粉的櫻草無須依賴昆蟲來給它們傳粉。在很多年里,昆蟲傳粉者很稀少,并且在這些年里,典型的非自花傳粉的櫻草結的種子比典型的自花傳粉的櫻草的少。在其他年份里,兩種櫻草的種子產量幾乎相等。因此,自花傳粉的櫻草具有種子平均產量高的優點。除了種子產量不同之外,這些自花傳粉的櫻草和非自花傳粉的櫻草沒有什么差別。雖然如此,在櫻草中,自花傳粉的櫻草仍然比較罕見。
下面哪一項如果正確,最有助于解釋上面論述中的明顯矛盾?( )
A. 那些收集櫻草花粉的昆蟲并不區分一株櫻草是自花傳粉櫻草還是非自花傳粉櫻草
B. 當昆蟲傳粉者稀少時,非自花傳粉的櫻草會結出較大的種子,這些種子發芽的可能性比自花傳粉櫻草的種子的可能性大
C. 那些位于昆蟲稀少地區的自花傳粉櫻草結出的種子不比那些位于昆蟲多的地區的自花傳粉的櫻草結出的種子少
D. 自花傳粉的櫻草在傳粉期間可接受昆蟲的幫助,但它們并不需要昆蟲幫助完成傳粉
參考答案:B
解析:一種植物數量的多少,與其種子的數量以及種子的發芽率有關,一種植物在種子的數量較多但發芽率很低的情況下,其數量就有可能不會太多,B項給出了兩種櫻草種子發芽率的差異,從而解釋了論述中的明顯分歧。故本題答案為B。其他三項均不能解釋,排除。
78生物防治以其無毒、無害、無污染、不易產生抗藥性和高效等優點,在植物病蟲害防治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減少以桑樹葉子為食的金龜子數量,昆蟲學家在桑樹林中引進了一種對金龜子幼蟲蠐螬有毒的真菌——布氏白僵菌。從此,那個地區的蠐螬數量顯著下降,昆蟲學家推測蠐螬數量的下降歸功于布氏白僵菌的出現。
下面哪一項如果正確的話,最能支持昆蟲學家作出的推測?( )
A. 一種不受布氏白僵菌影響的金龜子幼蟲的數量在整個金龜子幼蟲中的比例在增加
B. 為控制金龜子數量而引進的布氏白僵菌除了對金龜子有影響外還對其他幾種昆蟲有影響,這幾種昆蟲數量顯著下降
C. 在最近幾年中,以金龜子幼蟲為食的一些物種整體數量大幅增加
D. 在過去的幾年中,空氣污染和酸雨造成桑樹數量大幅減少
參考答案:A
解析:同是金龜子幼蟲,生長環境相同,受布氏白僵茵影響的幼蟲數量減少,不受影響的比例增加,說明布氏白僵菌是蠐螬數量下降的原因,A項加強了昆蟲學家的推測。B項,由其他種類的昆蟲數量減少來間接證明金龜子幼蟲的減少是布氏白僵茵發揮的效果,也支持了題干結論,但支持力度不如A項。C項和D項削弱了推測,排除。本題選A。
79某市有一筆預算資金,用來建居民區或是修橋,但有如下條件:①新建學校,就不能修橋;②只要修橋就必須修路;③建居民區就要新建學校;④只要修路就必須建居民區。據此,下列結論中一定為假的是( )。
A. 最后肯定要新建學校
B. 學校和修路可能同時進行
C. 最后可能會修橋
D. 最后只能是建居民區
參考答案:C
解析:將題干翻譯為邏輯語言:①學校→(一橋),②橋→路,③居民區→學校,④路→居民區。假設如果要修橋,則必修路,則必建居民區,則必新建學校,則不能修橋,產生矛盾,因此修橋是不可能的。而根據題干,資金不用來修橋,就要用來建居民區,則必新建學校。修路與否無法判定。所以A、D項為真,B項不能確定真假,C項為假,故本題選C。
80最近,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發現了谷子和菜子殼,這證明當時的半坡人已從事農業生產和種植蔬菜。上述推論中隱含著下列哪項假設?( )
A. 在半坡遺址發現了用以耕作的犁
B. 這些谷子和菜子殼與野生的同類植物種子有很大區別
C. 從半坡遺址以來的所有人都掌握了從事農業生產和種植蔬菜的技術
D. 只要發現谷子和菜子殼就能證明早期人類曾聚居于此
參考答案:B
解析:本題的論點是“當時的半坡人已從事農業生產和種植蔬菜”,論據是“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發現了谷子和菜子殼”.所謂隱含的假設也就是使論據和結論發生有效聯系,并且也是結論在推理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據此分析選項,只有谷子和菜子殼與野生的同類植物種子有很大區別這一假設才能說明它們是半坡人從事農業生產和種植出來的,可知只有B項才是結論成立的必要條件,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