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與表達 |
第 5 頁:數量關系 |
第 7 頁:判斷推理 |
第 11 頁:資料分析 |
第 15 頁:常識判斷 |
邏輯判斷。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據 這段陳述,選出一個答案。注意:正確的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即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86最新研究發現.恐龍腿骨化石都有一定的彎曲度,這意味著恐龍其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重。以前根據其腿骨為圓柱形的假定計算動物體重時,會使得計算結果比實際體重高出1.42倍。科學家由此認為,過去那種計算方式高估了恐龍腿部所能承受的最大身體重量。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學家的觀點?
A.恐龍腿骨所能承受的重量比之前人們所認為的要大
B.與陸地上的恐龍相比。翼龍的腿骨更接近圓柱形
C.圓柱形腿骨能夠承受的重量比彎曲的腿骨大
D.恐龍腿部的肌肉對于支撐其體重作用不大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干的論證結構是:恐龍的體重在之前-直是按照圓柱形的假定計算出的,可是最新研究發現恐龍腿骨是彎曲的,所以,恐龍腿部所能承受的最大身體重量被高估了。要使題干論證成立,需要保證圓柱形腿骨比彎曲的更能承受重量,即C項最能支持科學家的觀點。故答案選C。
87某項研究以高中三年級理科生288人為對象,分兩組進行測試。在數學考試前.一組學生需咀嚼10分鐘15香糖,而另一組無需咀嚼15香糖。測試結果顯示,總體上咀嚼口香糖的考生比沒有咀嚼口香糖的考生其焦慮感低20%,特別是對于低焦慮狀態的學生群體,咀嚼組比未咀嚼組的焦慮感低36%,而對中焦慮狀態的考生,咀嚼口香糖比不咀嚼口香糖的焦慮感低16%。從以上實驗數據.最能得出以下哪項?
A.咀嚼口香糖對于高焦慮狀態的考生沒有效果
B.對于高焦慮狀態的考生群體。咀嚼組比未咀嚼組的焦慮感低8%
C.咀嚼口香糖能夠緩解低、中程度焦慮狀態學生的考試焦慮
D.未咀嚼口香糖的一組.因為無事可做而焦慮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干通過兩組考生在數學考試前是否咀嚼口香糖的比較得出結果:咀嚼口香糖的學生比不咀嚼口香糖的學生,其焦慮程度要低,并給出了中、低焦慮狀態學生的具體對比數據,由此可以推出C項。高焦慮狀態的結果題干未涉及,A、B兩項不能推出;D項顯然也沒有依據。故答案選C。
88有些人若有某一次厭食,會對這次膳食中有特殊味道的食物持續產生強烈厭惡,不管這種食物是否會對身體有利。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什么小孩更易于對某些食物產生強烈的厭食。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解釋?
A.小孩的膳食配搭中含有特殊味道的食物比成年人多
B.對未嘗過的食物,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產生抗拒心理
C.小孩的嗅覺和味覺比成年人敏銳
D.和成年人相比,小孩較為缺乏食物與健康的相關知識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干通過對膳食中有特殊味道的食物持續產生強烈厭惡,得出小孩更易于對某些食物產生強烈的厭食。需要在特殊氣味和小孩容易產生厭食之間建立聯系,C項小孩嗅覺比成年人敏銳即更容易聞到特殊味道,更易產生厭食,加強了解釋。A項加強程度不如C項;B項削弱了題干的解釋;D項是無關項。此題選C。
89在京發布的中國首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人的平均睡眠分數僅為64.3分,剛剛及格。然而睡得不好并非因為睡得少。報告表明,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長為8小時50分鐘,但近-半的人起床后有疲憊感。中國人醒后平均會賴床10分鐘才會起床,近三成的中國人有午睡習慣。平均時間在50分鐘左右。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解釋上述矛盾?
A.新媒體的擴張正成為睡眠的“隱形殺手”,近七成的居民睡前使用手機和電腦聊天、發信息
B.調查發現,在都市生活中,睡眠質量和財富并不成正比,而是隨著收入增高,睡眠品質逐漸降低
C.調查顯示,因易醒、睡得過早、睡眠時間不定、睡眠質量不好等而存在睡眠問題的人高達-半比例
D.研究發現,與每晚睡眠超過7小時或不足7小時的老年人相比,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時的老人其大腦衰老可推遲兩年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干要解釋的矛盾是中國人睡眠時間長但睡眠分數不高。A項與睡眠時間長不符,不能解釋;B項并沒有說具體睡眠質量,也不能解釋;C項說明之所以睡眠分數不高是因為大部分人存在睡眠問題,很好地解釋了題干矛盾;D項僅涉及老年人,也不能解釋。故答案選C。
90某家庭有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在美國留學,一個在英國留學,另一個在意大利留學;畢業回國后,她們一個成為了會計,一個成為了律師,一個當了畫家。其中:
Ⅰ.老大沒有做會計.老二沒有當畫家
Ⅱ.當會計的沒有去英國留學
Ⅲ.當畫家的在美國留學
Ⅳ.老二沒有去意大利
根據上述信息.判斷老大的職業是:
A.會計
B.律師
C.畫家
D.三種職業都有可能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根據Ⅱ、Ⅲ可知會計去的是意大利,則律師去了英國。由Ⅰ、Ⅳ可知老二沒去意大利也沒去美國,則老二去了英國成為律師。由I老大沒當會計,則老大成為畫家,去了美國,老三去了意大利,成為會計。選C。
91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超過1.3萬名7至12歲的中學生進行調查。在調查中.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學生各列舉5名男性朋友和女性朋友,然后統計這些被提名的朋友總的得票數.選取獲得5票的人進行調查統計。研究發現,在獲得5票的人當中,獨生子女出現的比例與他們在這一年齡段人口中的比例是一致的,這說明他們與非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沒有明顯差別.并且這一結果不受父母年齡、種族和經濟地位的影響。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研究發現?
A.在沒有獲得選票的人當中,獨生子女出現的比例高于他們在這一調查對象中的比例
B.獲得選票的獨生子女人數所占比例和他們在這一調查對象中的比例基本相當
C.在獲得1票的人當中.獨生子女出現的比例遠高于他們在這一調查對象中的比例
D.在得票前500名當中.獨生子女出現的比例和他們這一調查對象中的比例相當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題干中通過“獲得五票的人當中,獨生子女出現的比例與他們在這-年齡段人口的比例是-致的”得出“他們與非獨生子女的社交能力沒有明顯差別”的結論。B項通過提出更有力的論據。加強了題干結論;A、C兩項均削弱了題干結論;D項也在-定程度上加強了題干論證,但得票的前500人只是其中-部分,加強力度不如B項。故答案選B。
92我的大多數思想開放的朋友都讀了很多書.我的大部分思想不開放的朋友就不是這樣。你讀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遇到新思想的挑戰,你對自己思想的堅持就會被削弱,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閱讀還把你從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向你展示生活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因此,閱讀使人思想開放。
如果以下陳述為真。哪一項最有力地削弱了上文中的結論?
A.某人愛讀文學作品.特別愛讀詩歌,后來自己也寫詩,現在是一位很有名的詩人
B.有人讀了很多書,每讀一本書都覺得有道理,不同的道理老在腦袋里打架,都快變成瘋子了
C.如果只選擇性地閱讀特定類型或有特定觀點的書,很可能讀得越多越偏執
D.有些人讀書喜歡把自己擺進去,讀《紅樓夢》時就覺得自己是林黛玉或者是賈寶玉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題于中的結論是閱讀使人思想開放。C項說明閱讀也可能使人思想偏執。直接削弱了結論。A、D兩項與思想開放無關;B項說明讀的書越多,接觸的思想越多,但“快變成瘋子”并不能說明思想開放。故答案選C。
93英國紐克大學和曼徹斯特大學考古人員在北約克郡的斯塔卡發現-處有-萬多年歷史的人類房屋遺跡。測試結果顯示,它為-個高約3.5米的木質圓形小屋,存在于公元前8500年,比之前發現的英國最古老房屋至少早500年。考古人員還在附近發現-個木頭平臺和-個保存完好的大樹樹干。此外他們還發現了經過加工的鹿角飾品,這說明當時的人已經有了-些儀式性的活動。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持上述觀點?
A.木頭平臺是人類建造小木屋的工作場所
B.當時的英國人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住址,而不是之前認為的居無定所的游獵者
C.人類是群居動物.附近還有更多的木屋等待發掘
D.只有舉行儀式性的活動,才會出現經過加工的鹿角飾品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題干根據考古人員發現的擺設,如有鹿角飾品等,推測當時的人已經有了-些儀式性的活動。如果D項為真,則在兩者之間建立了聯系,有力地支持了題中的觀點。其他選項均是無關選項。故答案選D。
94科學家在克隆某種家蠅時,改變了家蠅的某單個基因,如此克隆出的家蠅不具有紫外視覺。因為它們缺少使家蠅具有紫外視覺的眼細胞。而同時以常規方式(未改變基因)克隆出的家蠅具有正常的視覺。科學家由此表明,不具有紫外視覺的這種家蠅必定在這個基因上有某種缺陷或損壞。
以下哪項陳述是這個論證所需要的假設?
A.科學家已經很好地理解了家蠅的基因與其視覺之間的關系
B.這種家蠅在生成紫外視覺細胞時不需要其他的基因
C.所有種類的家蠅都具有紫外視覺
D.除缺少紫外視覺細胞外,改變這個基因對家蠅沒有其他影響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題干由“不具有某個基因的家蠅不具有紫外視覺”推出結論:不具有紫外視覺的這種家蠅必定在這個基因上有某種缺陷或損壞。要使該結論成立,必須假設這種家蠅在生成紫外視覺細胞時僅與該基因有關,不需要其他的基因參與,否則還可能是其他基因受損壞,即B項是必須假設的。A、C、D三項均與題干推論無關。故答案選B。
95近幾年來,研究生入學考試持續升溫。與之相應,各種各樣的考研輔導班應運而生.尤其是英語類和政治類輔導班幾乎是考研一族的必需之選。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小莊也打算參加
研究生入學考試,所以,小莊一定得參加英語輔導班。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加強上述論證?
A.如果參加英語輔導班.就可以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B.只有打算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才參加英語輔導班
C.即使參加英語輔導班,也未必能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D.如果不參加英語輔導班.就不能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題干由“小莊也打算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推出“小莊一定得參加英語輔導班”,要使這一論證必然成立,需要保證“只有參加英語輔導班的人才可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即D項。A項雖然也能加強.但如果參加其他輔導班也可能通過考試,就不一定要參加英語輔導班,加強力度不如D項。故答案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