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認為數量關系是行測考試中很難的一部分,所以會直接放棄,但這是一種比較錯誤的認識,實際數量關系有許多基礎的題型是比較簡單的,并且在近幾年的國省考中,對于知識點的考查還是比較靈活的,所以平時還是要多積累基礎的題型。
一、牛吃草問題的特征
一般牛吃草問題的題目中會出現包含數量和時間信息的排比句,例如:“草地上原有一片牧草,草每天是勻速生長的。放養(yǎng)20頭牛,30天可以吃完;放養(yǎng)25頭牛,20天可以吃完;若放養(yǎng)30頭牛,幾天可以吃完”。題目中出現了3句話都包含牛的數量和時間信息,那么這類問題就可以定義為牛吃草問題了。
二、用好追及思維,解決牛吃草問題
例1
牧場上有一片青草,每天牧草都勻速生長。這片牧草可供10頭牛吃20天,或者15頭牛吃10天。問:可供25頭牛吃幾天?
A.3 B.4 C.5 D.6
【解析】C。題目中出現了牛的數量和吃草時間相關的排比句,可以認為是牛吃草的問題。根據題目信息可以知道,①牧場上原有一定量的牧草,②牧草每天生長,③牛每天都在吃草;牛吃這片牧草的過程,我們可以看作是牛在后邊吃,草在前邊均勻生長的追及過程,當草被吃完時便相當于“牛追上了草”。根據追及問題公式路程差=速度差×時間,路程差即為原有的草量,由于是“牛追草”,速度差即為牛每天吃草的速度-草每天草生長的速度,可以得到:原有草量=(牛每天吃掉的草-每天生長的草)×時間;可以假設每頭牛每天吃的草量為“1”,每天生長的草量為X,可供25頭牛吃T天,所以原有草量=(10-X)×20=(15-X)×10=(25-X)×T;解方程得X=5;t=5,故本題選擇C項。
通過上述的題目,我們可以用追及思維去解決牛吃草問題;但有些題目中并不是牛去吃草這種表述,但是只要符合“牛吃草”問題的特征,那我們也同樣可以用牛吃草的解題思維來求解,例如下面的這道題目:
例2
某招聘會上在入場前有人就開始排隊,并且每分鐘來的人一樣多。從開始入場到等候入場的隊伍消失,若開4個入場口需要30分鐘,開5個入場口需要20分鐘,如果同時開6個入場口,需要多少分鐘?
A.8 B.10 C.12 D.15
【解析】D。題目中出現了入場口數量和時間相關的排比句,從外形上看可以認為是牛吃草問題。根據題目信息可以知道,入場口每分鐘都在有人入場,相當于“牛在吃草”,而每分鐘也會有人來排隊,相當于“草在均勻生長”,入場前的人數相當于“原有的草量”。設每個入場口每分鐘入場人數為1,每分鐘的排隊人數為X,所求為T,根據入場前的人數=(入場口數量-每分鐘來的人數)×時間;所以(4-X)×30=(5-X)×20=(6-X)×T;解方程得X=2,T=15;故本題選擇D項。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