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行測資料分析除了過去常見的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外,經常會出一些比較生活化的統計材料甚至是一些調查報告。因此,比重正在漸漸成為各種考試中非常常見的考點。然而,雖然比重的基本公式很簡單,但是考試中很多同學會陷入出題人設置的“陷阱”。今天,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就為大家揭開這些陷阱的面目,讓大家在考試中可以有效規避。
一、比重與增長率
比重與增長率都是百分數,當題干中同時出現時,很多同學會找錯數據。因此在審題時,同學們需要關注一下表示比重的關鍵詞。常見的有:“占”,“占比”,“比重”,“份額”等。而增長率一般都會有表示增長的關鍵詞,比如:“增長”“減少”“上升”“下降”等。那么大家找數據時一定要認準關鍵詞,切勿見到百分數就用。
二、如何確定整體值
我們知道,比重表示的是部分占整體的百分比。在基礎題中,判斷部分和比重只需要找到關鍵詞“占”即可。然而在很多材料當中,部分值都是比較容易找到的,但是整體值需要通過對材料的理解才能找到。如何才能快速判斷比重所對應的整體值呢?
①文字類材料:“在……中,……占x%”
【例1】2016年某市一次有關市民鄰里關系的調查顯示,在受訪的951位市民中,“沒有鄰居”的有6位。“有鄰居”的受訪市民中,對鄰居表示“了解”的占55.8%(“了解”分“很了解”和“部分了解”,占比分別為26.9%和28.9%),其余的表示“不了解”。
受訪市民中,“不了解”的居民有?
A.275人 B.365人 C.412人 D.418人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有鄰居”的受訪市民中,對鄰居表示“了解”的占55.8%”,可得對鄰居“不了解的占”“有鄰居”的受訪市民的比重應該為(1-55.8%)=44.2%。這句話中的整體值應該為有鄰居的人=951-6=945人。因此答案為945×44.2%≈950×44%=19×22=418人。因此選擇最接近的D選項。
②表格類或圖表類:各部分比重之和為1
【例2】
2011年30歲以下青年農民工不到農民工總人數的一半。(判斷正確或錯誤)
【答案】正確
【解析】表格中文化程度構成表示的是各文化程度人數所占比重。在表格題中,可通過各部分比重和為1來判斷。如30歲以下青年農民工在各個文化程度的比重之和為0.3%+5.9%+59.8%+14.5%+8.6%+10.9%=100%。因此此列中每個比重對應的整體值都為30歲以下青年農民工總數。因此可知30歲以下的青年農民工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人數=30歲以下青年農民工×10.9%。以此類推可知大專以及上學歷的人數=全部農民工×5.3%。則30歲以下青年農民工×10.9%<全部農民工×5.3%,可以推出30歲以下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的比重<5.3%÷10.9%<0.5。因此,該選擇為正確。
三、比重與實際量
在綜合判斷題中,考官往往會結合比重考察比較大小類題,此時判斷所求為比重還是實際量至關重要,因為很多時候比重和實際量的大小關系是否有關是不能夠確定的。
【例3】
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二星級飯店的餐飲與客房收入都低于其他星級飯店.(判斷正確或錯誤)
【答案】錯誤
【解析】題干中需要判斷餐飲與客房收入的實際量。而表格的最后兩列給出的是餐飲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以及客房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所以所求實際量=整體×比重,并不能直接用比重進行比較。二星級餐飲收入=27.2億元×31.3%,而一星級餐飲收入=0.3億元×44.4%。明顯一星級營業收入整體值較小因此餐飲收入也較小,選項錯誤。
考試吧公務員考試網認為,比重雖然簡單,但小陷阱很多,一不留神就會讓同學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此一定要對常見的小陷阱有所防備,在考試時才能夠保證簡單題不失分。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