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矯正服務對象的需要:基本生存條件的保障,教育、就業權益的保障,在社會化的服務需要。
二、矯正服務對象的問題:
1、加害社會與加害他人的行為使其較難取得社會民眾的同情
2、社會功能缺失的嚴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復與重建的難度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處于社會資源網絡的邊緣地位
三、矯正社會工作的特點:福利性(是一種社會福利服務)、特殊性(特殊社會弱勢群體——罪犯或違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務)、系統性(貫穿司法矯正全過程)、專業性。
四、矯正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司法判決前的社會工作:
1、針對犯罪嫌疑人的社會工作介入
2、針對犯罪嫌疑人親友的社會工作介入:家庭關系協調及家庭成員心理、情緒輔導;社區資源連接以應對生活困難;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員提供生活照料。
(二)監禁場所中的社會工作:
1、協助服刑人員適應監禁場所生活:幫助服刑人員熟悉監獄環境、協助服刑人員戒除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協助服刑人員解決生活困難、預防服刑人員間犯罪觀念和行為的交叉感染。
2、為在監服刑人員提供專業咨詢服務:公民教育、心理情緒輔導、職業技能訓練、人際交往意識與能力提升。
3、幫助在監服刑人員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幫助其了解外面社會的變化、加強與家庭的聯系、構建支持性社會網絡。
(三)社區矯正中的社會工作:
1、緩刑、假釋、監外執行人員的觀護
2、院舍訓練的組織管理:中途家庭、寄養家庭、教養院、感化院
3、社會服務計劃的執行:通過從事公益勞動和服務,培養罪犯的勞動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在服務過程中學會生產、生活技能以增強就業能力,在社會交往中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本領以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4、刑滿釋放后的社會工作:提供住宿場所;提供就業、就學輔導;提供生活輔導和醫療保健轉介服務;提供物質援助。
五、矯正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矯正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和價值理念
1、理論與視角:
——行為主義理論:對矯正對象的不適當的行為進行治療或矯正,幫助其學習和掌握對當前環境的恰當的反映模式。
——認知理論:幫助其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引導。
——標簽理論:“去標簽”——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標定的過程來使那些原來被人為或自認為“有問題的人”恢復為“正常人”。
——優勢視角:關注服務對象的優勢和潛能,發現、發揮和發展矯正對象的優勢。
——“社會——心理”視角:人在情境中,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融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即提供改善自我認識的服務,又加強矯正對象所處社會環境方面的工作。
2、基本價值理念:接納、可塑性、個別化
(二)矯正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1、致力于改善矯正對象偏差心理和行為的社會工作方法:
——行為治療方法:
評估方案:治療前,首先對問題行為的表現進行記錄,包括行為出現的次數和強度。
治療的策略與技巧:
反應性技巧——反制約(新制約反應取代原有不理想的)、系統脫敏療法(誘導、放松狀態、消除神經癥焦慮習慣)、厭惡療法。
操作性技巧——正增強、負增強、削減、塑形、連扣、懲罰。
綜合性技巧——有規則管理的行為(自我指導、解決問題療法)、模仿、敢于自表訓練(社交技能訓練)、松弛訓練。
增強物的使用:初級獎勵品(滿足人們基本需要、年齡較小、智力較低);
次級增強物(滿足精神、社會、心理需要,年齡較大、智力較高)。
強化程序:以指定的行為出現次數或時間距離來獎勵某種行為具體計劃。
——理性情緒治療模式:(ABC理論)
非理性信念的檢查技巧:反應感受、角色扮演、冒險。
非理性信念的辯論技巧:辯論、理性功課、放棄自我評價、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選擇、去災難化、想象。
2、致力于改善社會環境的社會工作方法:
——社區工作方法在矯正中的應用:
進行綜合治理,以改善矯正對象的生活環境;
開展社區教育,培育社區居民接納、尊重矯正對象的意識和習慣;
挖掘社區志愿力量,共同參與社區矯正工作。
——社會工作行政在矯正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宏觀:把社區矯正的政策法規變成社區矯正的服務活動,將服務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影響政策法規的修訂;
微觀:通過加強對社區矯正服務機構內部管理的途徑,提高社區矯正的實施效果。
——社會工作研究在矯正社會工作中的運用
3、個案管理:協調、整合的服務提供模式:
——運作與實施中需注意的問題:
要重視和善于與矯正對象建立良好的專業關系;
要有重點分步驟地制定矯正工作計劃;
要善于協調多部門、多機構提供整合性的服務;
要著眼于矯正對象的潛能發掘和自己解決問題,切記包辦代替。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