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生發展階段及主要特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綜合模式,具有獨特、穩定等特性,包括氣質、性格、認知、自我調控等。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是一種決定心理過程方向的先天狀態。本能的根源是身體的狀態或需要,主要是身體對某種物質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尋求滿足,消除身體的欠缺狀態。在早期理論中,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分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大體相當于人類的兩大需要:愛與饑。性本能又被他稱為里比多(libido)。
性本能是驅使人的所有行為的原始動力,人格的發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發展的基礎上的,他的人格理論也被稱為“心理性欲發展理論”。在人格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一個特殊的區域成為里比多興奮和滿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據此把人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他認為這五個階段的順序是不變的。
第一階段:口唇期(0-1歲)。
口唇區域為快感的中心。嬰兒的活動大多以口唇為主,攝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緊閉是五種主要的口腔活動模式。如果對一種原始模式產生固著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應的人格特征。
第二階段:肛門期(1-3歲)。
肛門區域成為性感區。在這一階段,兒童會接受排便訓練,這是兒童第一次接觸到外部紀律或權威,因此代表了伊底與社會規范之間的沖突。一般地,如果排便訓練過于嚴格,兒童會形成過度控制的行為習慣,如潔癖、吝嗇和強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兒童的反抗,從而形成過度鋪張浪費、越軌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訓練過于隨便,兒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骯臟、浪費、兇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階段:性器期(3-6歲)。
生殖器成為快感的中心。這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兒童以異性父母作為自己性欲的對象,男孩對母親產生愛戀,仇恨父親,稱為戀母情結或俄狄浦斯情結;女孩對父親產生愛戀,仇恨母親,稱為戀父情結或克勒厄屈拉情結。
兒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時又害怕報復,最后在壓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對父親的敵視,逐漸接近、接納、認同父親,并逐漸發展起同性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否則,兒童就可能演變成同性戀或異裝癖、異性癖等性心理障礙。
以上的三個階段稱為前生殖階段。弗洛伊德認為,它們是人格發展的最重要的階段,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礎。他主張,人格的最初形成應是在5歲左右。
第四階段:潛伏期(6歲-青春期)。
這一階段,兒童的里比多受到壓抑,沒有得到明顯的表現。兒童這時已經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因此,將興趣從家庭成員轉向同伴,特別是同性同伴,傾向于避開異性同伴。
第五階段:生殖期(青春期-成年)。
這一階段是個體的性發育成熟期。個體開始試圖與父母分離,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漸發展出成年人的異性戀。
弗洛伊德認為,個體的人格發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會的方面都達到成熟狀態,即達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難的,很少有人能達到。因為人格在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兩種危機:一是固著,即不論在每個人格發展階段滿足過多或過少,都會使里比多停滯在那個階段,從而使個體在成年后表現出該階段的人格特征;二是倒退,即個體在人格發展過程中遇到挫折,從而從高級階段返回到低級階段,表現出低級階段的人格。他認為固著和倒退是心理疾病產生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主要貢獻是對潛意識的論述及重視童年期的經驗,但他的“性泛論”也受到了很多批評。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埃里克森(E.H.Erikson)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論,引入了社會文化因素,強調社會環境在自我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在每一階段個體均需自我調整,以適應其中的心理社會沖突和危機。人們必須解決此階段的沖突與危機,才能向更高階段前進,所以,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三、嬰幼兒階段
1、嬰幼兒階段的生理、心理及社會性發展特征
人的嬰幼兒階段是從出生到3歲左右,主要具有大腦發育迅速、行為上開始目標取向、語言能力發展、開始形成依戀性等心理、生理和社會方面的發展特征。
(1)生理發展
在生命初期,大腦以驚人的速度發育。嬰兒剛出生時大腦重量只有成人的25%,半年后會增長一倍;到2歲時,已達到成人的75%。龐大而高度復雜的神經網絡為嬰兒快速而廣泛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嬰幼兒期也是動作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在此期間逐步掌握了獨立行走以及用手操作物體的能力。
(2)認知與心理發展
從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時處于感覺運動階段。從隨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動過渡到目標取向行為;在2歲左右形成符號思維的能力。
該階段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學習、記憶、語言理解能力快速發展。到2歲左右口語詞匯迅猛發展,對語言產生明顯興趣,并學會了大量用來命名物體的單詞。
(3)社會性發展
依戀的形成:
嬰幼兒期是形成依戀的重要階段。依戀產生于嬰幼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依戀是人類適應生存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
2、任務與挑戰
艾里克森認為1-3歲是自主、羞怯與疑慮階段,嬰兒開始尋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飯等,如果失敗的話則會感到羞愧,并懷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機成功解決,則形成“意志”的美德,從而更樂觀、更堅強地面對生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