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 3 小題,每小題 14 分,共 42 分)
30.材料:
劉老師師范學院畢業后,在一所鄉村小學開始了她的教師生涯。三十年來,她一直堅守在鄉村學校教學的第一線。
為了尋找孩子們觀察的野花,劉老師在河岸、田更精心識別、挑選: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體味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在家人熟睡的時候,她一個人在廚房里反復朗讀課文:大雪過后,她又會興致勃勃地帶孩子們去找臘梅,去看望蒼翠的“松樹公公”,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自然。
劉老師堅持每天明即起,坐在校園旁的荷花池畔背唐詩、宋詞、背郭沫若、艾青、普希金、海濕,泰戈爾等中外名家的詩篇,用優美的詩篇來陶治自己的情操,她摘抄的古今中外的優秀詩篇,有厚厚的幾本,她還如饑似渴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美學,閱讀許多中外教育名著,撰寫教學日志,并不斷改進自身教學實踐。
問題:
請結合材料,從教師觀的角度,評析劉老師的教育行為。(14 分)
答案:30.材料中劉老師的做法是合理的,符合新課改下的教師觀要求,值得其他老師借鑒。
(1)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3 教師要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4)在對待教學上,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
(5)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1.材料
從當班主任的第一天起,俞老師就要求自己做一名孩子們喜愛的班主任每一屆新生入校前老師總是從孩子們的“讀”寫”等細節入手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孩子們在體驗中逐漸學會了閱讀,端正了書寫姿勢。
他還帶孩子們到超市體驗購物,讓孩子們學會選擇物品、自覺排隊;帶孩子們乘坐公交車,學會購票、文明乘車;帶孩子們到養老院打掃衛生,做小小志愿者平時,孩子們無論遇到什么事, 總是愿意告訴俞老師。一次外出游學,小濤悄悄告訴俞老師自己有時會尿床,前老師便將小濤安排和己住一個房間,每到半夜盡早提醒小法上廁所,這成了他倆的秘密前老師還在班上成立
了“少年科學院”,嘗試以各種實驗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有時候為準備一個實驗,前老師要查閱許多資料,充分準備,讓孩子們在每一次實驗中都有收獲。
問題:
請從教師職業道德的角度,評析材料中俞老師的教育行為。(14 分)
答案:31.俞教師的做法符合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值得我們提倡與學習。
首先,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要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對待學生,不挖苦,不諷刺,對學生嚴慈相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其次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要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最后,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愛崗敬業,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于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
總而言之,俞老師的行為是合理的,值得我們學習。
32.材料
1992 年,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天閣露瑪(Tangalooma)人們開始將魚投入水中供野生海豚食用。1998 年,海豚開始回報人類,它們將魚扔上碼頭。在喂養動物的過程中,人們獲得了一絲樂趣。但動物是怎么想的呢?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認為動物和人類的智力只是程度上而非本質上的區別。
他晚年的著作《人和動物的感情表達》(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 研究了鳥類、家畜、靈長類動物以及不同人的喜悅、愛和悲傷達爾文對待動物的態度,盡管很容易被那些每天接觸狗、馬或老鼠的人所認同,但卻違背了當時歐洲根深蒂固的理念一一動物完全沒有思想。這種古老的理念源于 17 世紀偉大哲學家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的學說:人是理智的生靈,與上帝的思想相連而動物只是肉體機器。他的追隨者之一尼古拉·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法國著名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十七世紀笛卡爾學派的代表人物) 這樣描述動物:“不因食物而快樂,不因痛苦而哭泣,成長而不自知:它們無欲無求,無所畏懼,一無所知。”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生物學界更忠于笛卡爾而非達爾文的學說動物行為學的學生并沒有排除動物具有思想的可能性,但是思考這個問題幾乎無關緊要,因為它無法回答。人們可以研究動物的輸入(如食物和環境)或輸出行為。但動物本身仍然是一個黑盒子: 情緒或思想等不可觀察的東西超越了客觀調查的范圍。一位“行為主義者”(behaviourist) 曾在 1992 年寫到:“在任何試圖了解動物行為的嘗試中都應當極力避免認為動物具有意識思維,因為這是無法檢測且空洞的……
然而,這些關于動物的狹隘想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對。1976 年,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教
授唐納德·格里芬(Donald Griffen)不畏阻礙,出版了動物的覺知問題《TheQuestion of Animal Awareness》一書。他認為動物確實能夠思考,而且這種能力應該受到適當的科學研究在過去 40 年間,野外和實驗室的大量研究工作,推動了遠離行為主義、接近達爾文觀點的共識。然而研究進展仍然艱難而緩慢,正如行為主義者所警告過的,這兩種研究類型的證據都
可能具有誤導性。雖然實驗室中進行的實驗是嚴謹的,但動物在實驗室中的表現難免異于野外。野外觀察則可能被認為是奇聞異事而不被接受。雖然有的野外觀察持續數年甚至幾十年之久, 并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缺乏嚴謹性的問題,但這樣的研究并不多見。盡管如此,現在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他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有些動物確實以有意識的精神體驗方式處理信息和表達感 情。他們一致認為大鼠、小鼠、鸚鵡和座頭鯨等動物有著復雜的思維能力;一些物種具有曾被認為只屬于人類的特性,例如為物品命名和使用工具的能力。還有少數動物,如靈長類動物、鴉科(烏鴉家族)和鯨類(鯨魚和海豚)具有一些人類眼中接近于文化的東西,藉此它們形成了通過模仿和示范向后代傳遞信息和能力的獨特行為方式。沒有任何動物能夠單獨擁有所有的人類心智特性,但是幾乎所有單一的人類心智特性都存在于某種動物身上。
摘編自《動物有思想嗎》翻譯黃森
問題:
1、人們對動物是否有思想這一問題的認識,經歷了哪些階段性的認識,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 分)
2、文章認為現階段應如何推進動物心智的研究,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 分) 答案:32.
(1)三個階段:
①17 世紀到 20 世紀相當長的時間,人們更忠于哲學家笛卡爾學說,即動物完全沒有思想
②19 世紀,達爾文認為動物和人類的智力只有程度上而非本質上的區別;
③1976 年后,美國學者唐納提出動物能夠思考的觀點,隨后數十年間大量的野外和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2)在現階段,人們可以通過研究動物的輸入(如食物的環境)或輸出(行為),來對動物的心智特性進行研究。
①現階段的研究應該將實驗室與野外研究結合起來,避免兩者的不足,融合兩者的優點。
②利用動物有意識的精神體驗方式處理信息和表達感情的特點來對推動動物的心智特性的研究。如對靈長類動物善于模仿和示范向后代傳遞信息和能力的獨特行為方式進行研究等。
三、寫作題(本大題共 1 小題,共 50 分)
33.現在一部電影運用全網絡完成的,里面的人臉趨于完美,但是票房并不好,反而受到批判和失敗,于是 3d 攝影師把人物設計的都不是很完美,但獲得人們的喜愛。根據上述,題目自擬,立意自擬。
答案:33.
【立意】圍繞不完美去展開相關都可以創新(有結合不完美即可);接受不完美、個別差異性
(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長善救失;創新教育觀,不要逼著學生做完美的人;揚長補短;科技利與弊;接受學生的缺點、缺憾;保護學生天性;學生會有缺點;創新與反思,能接受學生不完美。
相關推薦:
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