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材料粉析題(本大題共 3 小題,每小題 14 分,共 42 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 材料:
班上的一些小朋友不喜歡洗手,有些小朋友雖然洗手,也只是簡單地沖沖水就算了。戶外活動后,韓老師把 小朋友分成兩組:一組念著兒歌認真地洗手,另一組暫時不洗手。韓老師拿出兩塊柚子皮,一組一塊,讓小 朋友分別摸柚子皮內層,紅紅突然叫起來“黑了,黑了!”
果然,沒洗手那組小朋友摸過的柚子皮內層已經黑乎乎了,韓老師趁機提問:“柚子皮為什么會變黑呀?” 孩子們搶著說:“他們沒洗手,手很臟”“手上有土,把柚子皮弄臟了”韓老師連忙引導:“這是我們能看見的,還有我們看不見的呢?”“細菌、病毒”,孩子們大聲說。韓老師趁熱打鐵:“如果我們不洗手就拿東西吃,手上的臟東西會沾到食物上,臟東西進入我們的肚子,身體會怎么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孩子們嘰喳地討論開來,最后得出了“一定要認真洗手,做健康的小主人”的結論;顒咏Y束后,沒洗手的小朋友,立刻跑到洗手池邊洗手,洗得格外認真,洗了手的小朋友中,有人感覺自己沒洗干凈,就認真地又洗了一遍。
自此,小朋友們大都能自覺地去洗手,如果某個小朋友忘記洗手,其他的小朋友也會提醒他。
問題:請結合材料,從兒童觀的角度評析韓老師的教育行為。(14 分)
答案:韓老師的行為是正確的,遵從了“育人為本”的兒童觀。
(1) 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兒童是連續不斷發展的個體,其身心發展具有巨大的潛能。材料中韓老師并沒有因為幼兒不會洗手而放棄了此方面的培養,而是結合“兒歌”、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導幼兒掌握洗手的重要性, 遵從兒童是發展中的人的兒童觀。
(2) 兒童是獨特的人。每個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各不相同,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長,韓老師應該將兒童看成獨特的個體,因材施教。材料中韓老師將幼兒分成了兩組,并且在活動中聽從了孩子們的想法進而開展進 一步的引導活動,遵從了這一點。
(3)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每個幼兒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都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 材料中韓老師并沒有直接講解洗手的重要性,而是讓幼兒自己實際操作,感知洗手的重要性以及不洗手的危害,遵從了這一點要求。
綜上所述,韓老師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促進幼兒更好地發展。
31. 材料:
一天早上,陳一航蹦蹦跳跳地走進教室,在搬椅子時,他發現旁邊小朋友的椅子上有一本書沒有收好,便大聲喊道:“余老師,這兒有一本書沒有收!庇嗬蠋熜凑f:“那就請你把它送回去,好嗎?”他高興地把書拿往圖書角。由于陳一航平時吃飯、睡覺、上課、活動無一不讓老師費心,所以余老師一直盯著他的送書過程,生怕他把書拿到別處去。當他把書拿到書柜前, 正想順手往里面一扔時,余老師連忙說:“謝謝你哦,你幫了我的一個大忙,要不等會兒我還得自己把書整理好。”他聽了后連忙把書放整齊,離開書柜了,還不時地回頭看看書本是否會掉下來。
余老師被陳一航的這個行為所觸動,立刻走過去,輕輕拍了拍他,說:“陳一航,原來你那么會整理書啊,那你愿意做‘圖書管理員’嗎?把小朋友們沒有收好的書,都送到這里來收放整齊! 他高興地說:“當然可以!我放書最整齊了!”之后的一個星期,在余老師的引導下,陳一航很用心她尋找沒有收回圖書角的書,把書擺放整齊,在其他方面也進步了很多。
問題:
答案:該教師的行為是正確的,踐行了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
(1) 教師踐行了“關愛學生”的職業道德。教師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不諷刺、體罰變相體罰學生。材料中教師在對待平時較為費心的陳一航小朋友時,能夠尊重學生的人格,能夠正確看到其送回書 的這一過程,并且能恰當的加以引導。這充分說明改老師尊重學生人格,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2) 教師踐行了“教書育人”的職業道德。教師要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材料中陳一航小朋友雖其他方面有時稍顯調皮,但是能夠主動為老師承擔任務, 老師能夠抓住這一點,進行因材施教,并在老師任命為圖書管理員后有了良好的行為表現。
綜上,該老師用自己的行為為大家樹立榜樣,是我們老師學習的榜樣,在工作中要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
32. 材料:
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不僅體現于顯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根植于隱性《的朋維模式中。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得如此綿長,在很大程度上將益于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方法論和辯證法原則,得益于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路徑。辯證矛盾思維即是其中之一。
辯證矛盾思維特別注重時間性。既然矛盾雙方之間的辯證運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就不是可有可無的,而必須是參與事件的重要因素。因此,辯證思維特別看重“時機”,追求“時中”。
“時中”一詞最早出現于《周易》“蒙”卦的《條傳》“蒙,享。以亨行,時中。也,”意思是說, 蒙卦表示希望亨通,所以,以通來行事,是符合“蒙”這個時機的。可見,所謂“時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合乎時宜”,二是要“隨時變通”。?中而非時,不謂之中。同樣,時而不中,更不謂之中了。?《資治通鑒》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說韓國的國君韓昭侯準備修建一個高門,但他的謀士尿宜以卻秦勸他不要這么做。屈宜日說:“如果你非要修建這個高門,恐怕你還等不到這個高門修建完,就要死了。為什么呢?因為時機不對。國君在自己家修建一個高一點的門樓,搞得氣派一些,有錯嗎?沒有錯。當年我們國強民富的時候,你如果修建一個高門,肯定沒有問題。可是今天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秦國去年剛剛攻占了我們的宜陽城,我國元氣大傷,你偏偏要在這個時候修建高門,勢必會使百姓離心,將士散德,韓國的敗落就不可造免了。”結果,韓昭侯沒有聽屈宜日的勸告,而屈宜日的預言也應驗了,高門還沒有修好,
韓昭侯就去世了。當然,這只是一個小故事,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非常深刻。正如屬宜日說的>
那句話;“奇斯謂時者,非時日也,夫人固有利、不利時。”意思是說,我所說的時間,不是客觀的時間,而是參與到事情當中來的時間。在合適的時間做一件事情,效果會很好;在不合適的時做同一件事情,往往會很糟。這正是“舉事而不時,力雖盡而功不成”的道理。。正因為此, 中國文化對時間非常敏感,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相時而動,順勢而行!吨杏埂分姓f:“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彼未鷮W者朱熹在注釋“時中”時也說:“蓋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奔词侵,“中庸”,是因“時”而“中”的,并非騎墻、折中,更不是簡單、僵化的“中間地帶”!皶r中”又是何其之難!因為它在實踐中很難把握,你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抓住它,然后照本宣科地去實踐。但是,認識到這種困難并不是壞事, 因為你一旦明白了“時中”的艱難,就會有一種危機感。而這種危機感又會讓你在行為中謹小慎敬、如腰薄冰,相時順勢,減少犯錯。
(摘編自祝和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辯證思維》》問題:
(1) 、辯證矛盾思維為何特別注重時間性?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 分)
答案:矛盾雙方之間的辯證運動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時間是參與事件的重要因素。
(2) 、追求“時中”,對個體而言有何價值和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10 分)
答案:“時中”對個體而言有很大的價值和作用。
、僭诤线m的時間做一件事,效果很好;在不合適的時間做同一件事,往往很糟。
②“時中”讓個體有一種危機感,這種危機感讓個體在行為中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相時順勢,減少犯錯。
三、寫作題(本大題 1 小題,50 分)
33.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管仲隨齊桓公打孤竹,春天出征,凱旋時已是冬天,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庇谑 放開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北京大學一位老教授,在海淀區住了將近半個世紀,自認為蒙著眼睛也能找回家,可謂地道的“老馬”。然 而,有一次他走了一條新路,一走出去,是一條大馬路,車如流水馬如龍,竟一時找不到歸路,幸而看見馬 路上駛過的 332 公交車,才得以安全回到家。
綜合上述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論說文。要求:
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少于 800 字。答案:答題思路
“老馬識途”和北大的老教授的“蒙眼識路”都是關于經驗的問題,但時代的發展,已經讓“老經驗”失去 了作用,因此,可以從適應時代的發展的角度去立意。
在審題時,采用由果推因的辦法就能推出結論來,結果就是“老教授”不能按照經驗回家了,這是什么原因 呢,是因為時代發展了,不能按照老經驗去辦事了。因此,應該從適應社會發展的角度進行審題立意。
相關推薦:
2018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