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答案解析
《中學教育知識》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三中心”即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
2.C[解析]發現學習理論是布魯納提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巴班斯基提出的,范例教學理論是瓦,根舍因提出的。所以,答案選C項。
3.A[解析]個人本位論認為,確立教育目的的根據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健全發展的人,發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潛能,增進受教育者的個人價值,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而不是為某個社會集團或階級服務。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決定教育目的,這是個人本位教育目的觀的體現。
4.D[解析]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平行性。題干所述是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
5.C [解析]人的發展既體現出里的積累,又表現出質的飛躍。當某些代表新質要素的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質的飛躍,即表現為發展的階段性。
6.C[解析]西歐雙軌制以英國的雙軌制為典型代表,法國、聯邦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學制都屬于這種學制。這種學制的學校系統分為兩軌:一軌是學術教育,另一軌是職業教育。兩軌之間互不相通、 互不銜接。
7.B[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的是教育的經濟功能。
8.A[解析]略。
9.B[解析]我國新課改規定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0.D[解析]題干的描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則。
11.B[解析]品德評價法是通過對學生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予以激勵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發展的德育方法。它包括獎勵、懲罰、評比和操行評定等。
12.A [解析]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性的聽課,這種注意方式屬于有意注意。
13.C [解析]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趨勢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幾乎不再遺忘了。
14.D[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種理解記憶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間的聯系。
15.A[解析]團體警覺是指在講演和討論期間,老師用來鼓勵學生保持注意力的提問方法。
16. A[解析]膽汁質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葉、表里如一、剛強、易感情用事為特征。整個心理活動籠罩著迅速而突發的色彩。根據題干中對方華的描述,方華的氣質類型屬于膽汁質。
17.B [解析]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 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也就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是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狀態。
18.C [解析]強迫癥是一種以強迫癥狀為主的神經癥,典型表現是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就會感到極度焦慮。 題干中郭陽重復洗手,明知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就是典型強迫癥的表現。
19.B[解析]教師期望效應也叫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傳遞給學生,會使學生按照教師所期望的方向來塑造自己的行為。強調教師期望對學生的影響,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應該給予積極的期望。
20.A[解析]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流派中,桑代克的聯結-試誤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漸進的、盲目的、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題干是行為主義流派的觀點。
21.D[解析]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于自己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的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題干中李老師認為能教好學生,就是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
二、辨析題
22.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教育是社會環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響人的發展的自覺的、可控的因素。教育,從邏輯上既是特殊的實踐,又是特殊的環境。由于這種特殊性,使得在影響人的發展的因素中,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青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因此,題干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3.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教學的一般任務包括:①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其他任務的實現都是在完成這一任務的過程中和基礎上進行的。②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③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⑤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這五項基本任務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其中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礎,發展智能是核心,發展體能是保證,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個性理品質是理想目標。因此,題干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24. (1)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2)教學的一般任務包括:①總體而言,在一般情況下,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是一致的。學習動機越強,有機體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佳,表現為學習動機可以促進學習,提高成績。②對一項具體的學習活動而言,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系并不是那么簡單。只有當學習動機的強度處于最佳水平時,才能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動機不足或過分強烈都會影響學習效果。第一,動機的最佳水平隨著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行為效果(工作效率)隨著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第二,一般來講,最佳水平為中等強度的動機。第三,動機水平與行為效果呈倒U型曲線。
25.(1)這種說法是正確的。(2)品德形成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指家庭、學校教育、社會因素、同伴群體等;內部因素包括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智力因素、情緒因素、情感因素等。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教育對象對社會規范的態度和體驗即為情感。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影響因素之一。
三、簡答題
26.2010年7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中長期規劃》)。《中長期規劃》指出:“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27. (1)學生認識的特殊性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的規律) ;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發展性規律) ; (3) 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的規律(雙邊性規律) ; (4) 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教育性規律)。
28.(1)知覺的選擇性。知覺的選擇性是指當面對眾多的客體時,知覺系統會自動地將刺激分為對象和背景,并把知覺對象優先地從背景中區分出來。(2)知覺的理解性。知覺的理解
29.簡述發散思維的基本特征。
四、材料題
30.材料:
某班主任收到了一位后進生的一封信,這位后進生很想得到獎狀,但是又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學習也不好。班主任知道該情況以后,召集了班級里的所有后進生,詢問他們想不想
得到獎狀,所有的后進生都有這樣的想法。于是班主任就建立了計算機、籃球興趣班,有他們幾個擔任。很快他們有了明顯的進步,于是班主任有給他們制定了學習的目標,并給與獎狀表揚他們。
問題:
1.該班主任運用了什么德育原則?
2.該班主任運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31、材料:
某班級有一名學生,情緒波動很大,時而沖動,時而暴躁,喜怒無常,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但是又難以控制住自己,心里很是煩燥,不知道。
問題:
1.情緒發展的特點?
2.班主任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
相關推薦:
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pdf下載 ※ 教師資格答案pdf下載
2019上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