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方二維碼 |
下載萬題庫估分 |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答案解析
——《初中思想品德》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31.一輛滿載乘客的公交車上上來了一位老人,司機見狀,呼吁乘客能夠為該名老人讓一下座位,卻沒人響應。司機見狀大發雷霆,然后將公交車熄火大聲喊道,今天沒有人讓座,我就熄火停運。
問題:用道德與法律的相關知識評價此案例。
31.【參考答案】
①在現在國家的治理過程中,法治與道德是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決不能把兩者人為的割裂開來。
②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依靠輿論、信念、習俗、教育或行政力量保證實施。材料中對于老人在車上無人讓座的情況,司機采用熄火停運的方式來促使乘客讓座,是想用道德喚醒人們的良知,注重了道德在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中的巨大作用。
③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這是區別于道德的最本質特征,法律也具有規范作用,規范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材料中司機采用熄火停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侵犯了乘客乘車的權利。
④由此可見,法律與道德是密切聯系的,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社會生活中既要有道德的約束,也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約束。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外在的強制性道德,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
⑤人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增強了,樹立增強遵法守法的意識和自覺性,社會公德水平自然“水漲船高”;同樣,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法治文化環境的形成。
32.某老師在進行教學《預防犯罪》這一主題活動實踐課時,邀請了專業的律師來進行點評和指導學生,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專業問題。
問題:請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論原理進行評析。
32.【參考答案】
①道德與法治課程以關注學生為主體。該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核心課程,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需要學生自己在思想觀念和理論認識上有所提升。因此,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成長,引導學生思考,促進學生進步。該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②道德與法治課堅持灌輸與疏導統一的規律,堅持正面教育與積極疏導原則。既要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疏通學生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和錯誤思想,并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的思想認識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通過專業律師的點評和指導,幫助學生解決知識上的誤區,樹立法律意識。
③道德與法治課要求教師要主動開發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既包括學校內的教育資源,也包括學校外的各類社會機構和各種教育渠道所蘊含的多種教育資源,教師應建立融合、開放、發展的課程資源觀,整合并優化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課程資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為課程實施和教學服務。該老師在教學中運用邀請專業律師走進課堂,主動開發課程資源。
④道德與法治課注重教學評價。在一定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及標準,利用科學的、可行的方法和技術,對教學活動及其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和評估。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該老師在教學中通過專業律師的點評,幫助學生及時明確和把握自己的學科學習情況和思想政治素質發展情況,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專業手段。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33.某老師在教學《我與社會》時,組織學生去往敬老院進行義務勞動,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而且在其過程當中引導學生增強了其奉獻意識與責任感,掌握了服務社會以及奉獻社會的相關知識。
問題:該材料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怎樣的特點。
33.【參考答案】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題干中某老師的做法,體現了該課程的以下特點:
①思想性。該老師教授道德與法治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進行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的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②人文性。該老師的教學尊重學生學習與發展規律,關懷學生精神成長需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方式組織課程內容、實施教學,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③實踐性。該老師組織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④綜合性。在這節課上,該老師有機整合多方面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各項生活緊密聯系。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與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掌握融為一體。
34.某老師在教學《關系國家發展》這一課時候,進行了當堂測試,以測試題的形式進行。
題干:1.中國經濟總量第二;2.發展觀念悄然更新;3.全球大片同步觀看。
A.我國已解決發展中各種問題
B.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已經實現
C.消費觀念發生巨大變化
D.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測試后,班級同學選A選項的有20%,選B選項的有9%,選C選項的有30%,選D選項的有41%。
問題:結合材料,說說該老師應如何發揮教學評價的功能。
34.【參考答案】
①導向功能
導向功能是評價的基本功能之一,主要指在對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時要依據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具有目的性、規定性,合理的教學評價有明確的評價目的、嚴格的評價標準、預設的評價結論。該老師測試題的設置目的是服務于教學,引導學生關心國家發展。
②反饋功能
評價者將教學評價過程中對被評價者的評價信息通過有目的、有系統的整合并傳遞給評價對象,使評價對象可以從評價結果中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達到評價目標的程度,從而調節學習或工作策略,借此不斷修正自我,加快前進的步伐。該老師通過問題的設置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有組織的進行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③診斷功能
科學的教育評價過程是評價者利用觀察、問卷、測驗等手段,搜集被評價者的有關資料并進行嚴格的分析,根據評價標準作出價值判斷,分析出原因,再針對這些原因提供改進途徑和措施的過程。調查結果的得出有助于教師在授課中掌握今后授課的重點,把握好授課方向。
④調節功能
調節功能是教育評價中對評價對象的教育教學或學習等活動進行調節的功效和能力。通過測試卷得到的答案,可以適當調整教學目標,避免出現教學目標停滯不前,或者達不到目標者喪氣的情況發生。
⑤激勵功能
通過正確的教學評價對教學活動施加刺激,使教師和學生自始至終處于最佳的狀態中,激發學生與教師的內在動力,調動其積極性,增強創造力,激發潛力。該老師可以通過得到的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教學的熱情;同時認識到自身教學中的不足,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1題,共26分)
35.以下是八年級下冊中《平等自由的真諦》的《無法治不自由》這一目題的教材原文。
無法治不自由
無論現實世界還是網絡空間,自由都是法律之內的自由。自由主要指人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照自己意志活動的權利。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就是我們享有的和正當行使的各項權利。
法治與自由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標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實現不能觸碰法律的紅線,違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價;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規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會生活中,有邊界才有秩序,守底線才享自由。
問題:(1)寫出這一題本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2)設計一個情境式導入。
(3)設計一個實踐性作業。
35.【參考答案】
(1)①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崇尚在法治框架和范圍內的自由,樹立正確的自由觀,增強法治意識,做一個富有法治精神的人。
能力目標:結合具體案例理解法治與自由的關系,體會自由的受限制性和相對性;初步形成依法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提升對于社會不良言論的辯證思維能力。
知識目標:理解自由的含義、意義;知道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②教學重難點
重點:樹立法律視角下的自由觀。
難點:理解法治與自由的關系。
(2)情景式導入
導入: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片段:一則是疫情期間中國人民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自覺宅在家里;一則是美國民眾街頭抗議“居家令”,寧愿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也不愿意限制自由。
設問:對比兩則視頻,你有何感悟?
學生舉手回答后,教師總結:大家給出了自己的切身感悟。宅在家里看似限制了自由,實際上我們的行動并未完全被限制。正是因為我們遵守了黨和政府的要求,我們國家才能快速控制住疫情。對于那些違規的人,國家依據相關的法律規定,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我們知道美國現在的疫情還沒有控制住,跟民眾和政府的自由觀等都有關系。那么自由和法治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應該樹立什么樣的自由觀呢?讓我們走進今天的新課《無法治不自由》。
(3)實踐性作業
作業名稱:調查你身邊的網絡暴力行為。
調查目的: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有些人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在無事實依據的情況下,肆意在網上誹謗、侮辱、造謠,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違反了法律規定,輕則行政拘留,情節嚴重者可以入刑。通過調查,即可以認識到網絡暴力行為的危害,也可以樹立法治意識和正確的自由觀。
活動步驟:
①以政治小組為單位,共分為4組,分別完成不同的課外調查實踐作業:第一組和第二組分別搜集網絡暴力事件;第三組和第四組向同學們及網民發放跟網絡暴力有關的匿名調查問卷,比如:你是否遭受過網絡言論的暴力行為?你怎么看待這種網絡言論暴力?你有何建議等。
②通過搜集資料和回收問卷,小組間共同完成報告。結合今天所學知識,通過相關法律條文的解讀,給出建議,完成調查報告。一周后進行分享。(其他實踐性作業,只要與此課內容有關,并能達到鞏固知識、鍛煉學生能力的,皆可酌情給分)
相關推薦: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真題及答案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
2020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真題pdf下載 ※ 教師資格證答案pdf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