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其激發
1、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
2、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內部動機作用和外部動機作用。內部動機作用是指學習的動力來自于學習活動或學習者自身,不需要施加外力的影響。外部動機作用是指在學習活動或學習者以外的客觀因素的激發下而產生的學習動力,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為地影響學生而產生的一種學習動力。
3、耶爾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學習效率和學習動機之間的關系:容易的任務,學習效率隨著動機作用的增強而提高,增加任務的難度,動機強度越大,學習效率越低。中等強度的動機學習效率最高。
4、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學習動機的多樣性;學習動機的發展性;學習動機的間接性;學習動機的社會性;學習動機的職業性。
5、成就動機是人們在完成任務時力求獲得成功的內部動因。它是人類特有的動機。
6、“成就動機”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他為了測量人格與需要,制定了主題統覺測驗(TAT)。
7、阿特金森認為,廣義的成就動機分兩種:一是追求成功的動機,表現為趨向目標的行為;二是避免失敗的動機,表現為想方設法逃脫成就活動,避免預料到的失敗結果。他認為追求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由三種因素決定:動機;期望;誘因。
8、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把眾多的原因按特性劃分為三個維度:原因源、穩定性、可控性維度。
9、對未來成功和失敗的期望主要取決于一個人對先前成敗結果歸隱的穩定性,原因的穩定性歸因會影響成敗期望的繼續,這就是“期望原理”。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