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認知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有機體獲得經驗的過程,不是在外部環境的支配下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而是通過積極主動的內部信息加工活動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
(一)苛勒的完形一頓悟學習理論
1.苛勒的經典實驗——頓悟實驗
2.完形一頓悟說的基本內容
(1)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2)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二)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是美國著名的認知教育心理學家,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于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一發現說。
1.學習觀
(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1)教學的目的在于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①動機原則。
②結構原則。
③程序原則。
④強化原則。
(3)提倡發現學習。
(三)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1.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
奧蘇伯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了分類。一個維度是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系,據此可分為機械的學習和意義的學習;另一個維度是學習進行的方式,據此可分為接受的學習和發現的學習。
機械學習就是學習者并沒理解符號所代表的知識,只是依據字面上的聯系,記住某些符號的詞句或組合,死記硬背。
意義學習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接受學習是指教師把學習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發現學習是指學習的內容不是以定論的形式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先從事某些心理活動,發現學習內容,然后再把這些內容與已有知識相聯系。
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1)意義學習的實質
所謂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2)意義學習的條件
從客觀條件來看,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
從主觀條件來看,實現意義學習的條件主要有:
①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②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
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奧蘇伯爾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1)課堂教學的原則
①逐漸分化原則。
②綜合貫通原則。
(2)促進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
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關聯起來。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把學習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動機階段、了解階段、獲得階段、保持階段、回憶階段、概括階段、操作階段、反饋階段。
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人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的發展,強調自我實現、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追求的目標。
(一)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
人本主義倡導有意義的自由學習觀。有意義學習關注的是學習內容和個人之間的關系。所謂有意義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各部分經驗都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有意義學習包含四個要素:
第一,學習是學習者自我參與的過程,包括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
第二,學習是學習者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第三,學習是滲透的,它會使學生的行為、態度以及個人等發生變化;
第四,學習的結果由學習者自我評價,即他們知道自己想學到什么和自己學到了什么。
(二)學生中心的教學觀
羅杰斯認為凡是可以教給別人的知識,相對來說都是無用的;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現并加以同化的知識。因此,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這是行為主義者所強調的),也不是教學生如何學習(這是認知主義者所重視的),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的資源,提供一種促進學習的氣氛,讓學生自己決定如何學習。主張廢除“教師”這一角色,代之以“學習的促進者”。
此外,該教學觀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這些因素存在于促進者與學習者的人際關系之中。
促進學習的心理氣氛因素有:(1)真實或真誠:學習的促進者表現真我,沒有任何矯飾、虛偽和防御;(2)尊重、關注和接納:學習的促進者尊重學習者的情感和意見,關心學習者的方方面面,接納作為個體的學習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3)移情性理解:學習的促進者能了解學習者的內在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下進行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說伙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