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時期德育發展的新主題
(一)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含義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2.生命教育的意義
(1)開展生命教育是整體提升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
(2)開展生命教育是社會環境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
(3)開展生命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4)開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
(5)開展生命教育是現代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3.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徑
生命教育應該滲透到學校所有教育教學活動中。主要采用六條途徑來開展:學科教學、專題教育、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1)學科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顯性學科如自然、社會、思想品德、體育、健康教育等學科中,開展生命知識和生命倫理的教育。在隱性學科如地理、生物、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有機融人生命教育。
(2)專題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在學校開展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等專題教育中,全面融合生命教育,從關愛生命的視角將我們進行的各種教育內容進行整合,將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結合,賦予各種教育和管理以人文關懷。
(3)課外活動中實踐生命教育
課外活動主要是指利用德育活動課、節日活動、紀念活動、儀式活動、社會實踐等來實踐生命教育。其中德育活動課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通過德育活動課,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生命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生命意識、生命態度。
(4)教師培訓是生命教育的關鍵
即教師要有強烈的生命教育意識和有效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學?刹扇〖w培訓與個人自學、實踐中探索相結合的方法。
(5)家庭、社會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擴展空間
生命教育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要取得滿意的成效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系統,如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睦的鄰里交往、融洽的社區氛圍、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等。
總之,在探索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各條途徑的作用,有機整合生命教育資源,構建包括學校、家庭、社會、自我四個教育支點在內的綜合教育體系。
(二)生活教育
1.生活教育的含義
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獲得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確立生活目標、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2.生活教育的意義
(1)生活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開展生活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
(3)開展生活教育對個體發展有重要意義。
3.學校生活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學校教育更應在教育發展中做出貢獻,在學校教育中體現“生活教育”,首先,從職業和生涯規劃指導中,體現生活教育的內容,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其次,通過學校實踐的活動,以及教學內容的“知行統一”,在行動中實現教育為生活質量提高之內容。
根據課堂生活、課余生活、校外生活不同特點和現代社會生活的不同要求,可采取多種活動方式,充分利用生活的各個場所,有力發揮生活這種教育手段,有效達到現代教育目標。
(1)探究型活動方式
學生大量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就是促進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一般要求是:有目的地選擇重演和再現的內容;通過設疑提問或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創造探究和發現的情境;幫助組織小群體、提供優結構的材料;鼓勵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發現;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加工;開設研究性課程,讓學生自己選題、設計方案、實施研究、撰寫結題報告或論文。
(2)交往型活動方式
組織各種學習小組、研究小組、實踐小隊,不僅鼓勵進行小群體內相互交流、共同協作,而且安排他們走出校門,深入社會訪問調查。通過主題班會、聯歡晚會、演講和辯論比賽,增強學生自由準確地表達,和諧愉快地交往。
(3)體驗型活動方式
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生活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以體驗學習、體驗勞動、體驗愛心、體驗道德為主線,開展多種多樣的體驗生活。
在課堂生活中,倡導體驗學習,并努力引導學生主動體驗,調動學生情感、知覺、思維、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課余體驗勞動主要有:校內執勤、保衛、搞衛生、種樹、清理操場等。
(4)創造型活動方式
一方面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材料組織、情景創設、問題設計,努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活動。另一方面,組織大型的文化藝術節,為學生體驗創造生活,展示個性特長搭建廣闊舞臺。
(三)生存教育
1.生存教育的含義
生存教育就是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向受教育者系統傳授生存的知識和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生存意識、生存能力和生存態度,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從而促進個性自由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過程。
2.生存教育的教育意義
(1)生存教育是適應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重要組成部分;
(2)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存觀念:
(3)有助于學生提高生存能力。
3.生存教育的基本途徑
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主干,社會教育為保障,通過專題式教育和滲透式教育兩大類途徑來實施。
專題式教育可分為組織開展以生存教育為主題的專題活動和以綜合課程的思路開設此類課程兩個方面。滲透式教育可分為學科課程滲透和活動課程滲透兩種。
(四)安全教育
1.安全教育的含義
安全教育是指教育學生確立自主維護生命安全、財產安全的意識;嚴防危及生命安全的犯罪。中學生安全教育包括:交通安全;校內外活動安全;消防安全;衛生防病,飲食及家居安全等。
2.安全教育的意義
(1)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防護能力。
通過安全教育,使學生基本上做到“三懂”、“三會”,即認識到各種不安全因素的危險性,從而增強安全意識;懂得各種危險危害形成原理,注意了解各種安全事項的細節;懂得預防各種危險危害,積極開展安全宣傳;學會報警方法,學會預防危險,學會自護自救方法。
(2)加強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會普及安全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3)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可以培養社會及專業的后備安全防范隊伍。
3.安全教育的基本途徑
(1)切實提高對中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安全教育是維護中學生安全的一項基本教育,是中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把做好中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不能營造優良育人環境、能不能維護校園和社會的穩定、能不能實現學校的教育培養目標這一高度來認識,時刻把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擺在重要位置。
(2)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
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僅靠保衛部門和學校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依靠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學生組織及學生家長等有關部門和人員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特別是要發揮思想教育陣地的作用,利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系和優勢。此外,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有關課程和教學環節中由任課老師結合課程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突出重點、注意提高教育實效
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開,更要有重點地進行,做到點面結合,以點帶面。一是教育的內容要以防人身傷害、防財務受損、防心理失常、防違法犯罪、保學業完成為重點。二是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開展不同內容的教育。如對有不良行為的“后進生”要以防違法犯罪為主要內容,幫助、引導他們健康成長,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對喜愛運動,行為又過于冒險的學生,要加強防運動損傷教育,教育他們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對有心理失常表現的學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等等。
(4)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讓中學生參與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中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有效途徑。學校要十分注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校園安全管理工作。
(5)爭取相關部門協作,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優化育人環境
學校在加大對校園安全保衛力量的投入、提高保衛人員素質和學校安全教育水平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公安機關的支持,嚴厲打擊危害學校及中學生安全的不法行為,切實改善校園周邊治安狀況,優化育人環境。
(五)升學就業指導教育
1.升學就業指導教育的含義
升學和就業指導是指教師根據社會的需要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幫助他們了解社會職業,進而引導他們按照社會需要和自己的特點為將來升學選擇專業與就業選擇職業,在思想上、學習上和心理上做好準備。
2.升學就業指導的意義
第一,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使學生對自己有全面、理性的認識。
第二,幫助學生完成學業,了解社會分工的要求,根據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方向。
第三,激勵學生以新的姿態繼續學習,走向成功。
3.升學就業指導教育的途徑
教育學生做好升學與就業的“兩手準備”,可以利用多種途徑與方法,諸如滲透于各學科課程中、或組織專題報告會、或開展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或通過與家長、社區協作的其他校外活動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