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
幼兒園各項常規一旦確定,教師就應教育、引導、督促幼兒遵守,嚴格要求,持之以恒,直至形成習慣。否則,哪怕制訂得再好的規則,也只是紙上談兵,失去意義。對培養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方法,可參考以下策略:
(一)嚴格要求,毫不懈怠
幼兒園提出的各項常規對幼兒來說,應該是符合實際,是他們接受能力范圍之內的,但又應該做到有一定的難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即對幼兒的心理形成適當的壓力。心理保持一定的緊張度,有利于促進幼兒積極向上,同時,幼兒需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和發展,努力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堅持性和經受挫折的能力。
教師在培養幼兒遵守常規的過程中,要嚴格要求,給幼兒以適當的壓力,讓幼兒經受一定的挑戰,變壓力為動力,而不能“心慈手軟”,一旦遇到困難,或太浪費時間,就放松要求,甚至放棄。
嚴格要求,就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既定的規則辦,說話算數,說到做到。若幼兒感到有困難,也不能放松要求,更不能放棄,要有堅定的立場,頑強的意志和耐心,幫助幼兒反復練習,以形成自覺的行為。如當教師提出“搬椅子時動作要快,不發出聲音”的規則要求,幼兒有能力做到,卻沒能做到時,教師不能因為怕耽誤時間,影響下面的活動,雖然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但是看到椅子也已經放好了,就不再責備了。這樣做其實就是對規則的放松,沒有嚴格要求,因此也就很難達到要求。要做到嚴格要求,那就應該讓幼兒把椅子放回原位,重新搬,有必要的話,可反復進行,直至達到要求。當然,嚴格要求不是大聲地訓斥或責備。在反復進行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保持心平氣和,不訓斥、指責幼兒。又如,教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自己拿勺子吃飯的常規,一開始幼兒拿不好勺子,到處撒飯粒,花的時間更長,既給教師增添麻煩,又耽誤時間,還不如由教師喂來得省事。教師不能因為麻煩或浪費時間而放棄規則要求,而是要堅持原則,耐心地、不厭其煩地一點一點地按要求去做,直至達到目標。
(二)共同合作,持之以恒
共同合作,持之以恒,指的就是一致性和一貫性。一致性和一貫性是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尤其是在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上,更顯得重要。共同合作,可以從內容和對象兩個層面去理解。首先從合作的對象看,既包括幼兒園保教人員之間的合作,幼兒園保教人員與家長的合作,同時也包括幼兒園教師、家長與幼兒的合作。從合作的內容看,一是指合作制訂各項常規,二是共同遵守各項常規。
合作制訂常規不僅要求幼兒園班級中的各位教育者合作參與,共同制訂出一致的規則,同時,可請家長參與,以便家長深入了解幼兒園的各項規則。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鼓勵幼兒親自參與規則的制訂,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為規則的主人。具體做法如教師、幼兒共同商量、討論出規則,然后讓幼兒用繪畫的形式將規則表現出來,并張貼在墻面上,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對規則做到心中有數,用圖畫表現出來的規則一目了然,容易理解,又可以隨時提醒幼兒遵守。幼兒對自己親自參與制訂的常規,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會主動的去履行。
幼兒園保教人員、家長、幼兒多方面合作制訂的常規,更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利于教師和家長共同遵守,為幼兒起榜樣作用,也有利于家園合作共同督促幼兒遵守。如在交往的常規中,要求幼兒“會用禮貌用語,有禮貌地與人交談”,幼兒只在幼兒園被要求這樣做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樹立榜樣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所有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應該這樣做。有多方合作,有一致的要求,常規就會很快成為幼兒的自覺行為。
持之以恒,是指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要有一貫的要求,定下的規則,不隨意更改,在執行過程中,不走樣,不打折扣,不隨心所欲,也不半途而廢,始終如一,堅持到底。當一種常規剛剛建立時,需要每天堅持,以達到鞏固。當一種常規已經鞏固時,在執行時也要每次提醒幼兒做到。教師在提常規要求時更不能隨心所欲。如今天教師心情舒暢了,就會放松對幼兒的要求,哪怕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也可以隨便說話,隨便在地上打滾等。哪天教師心情不好了,就會“嚴格要求”,這也不許,那也不行,動不動就批評。當然有這種行為的教師,前提是沒有認識到常規教育的意義。幼兒園的常規不是教師用來壓制幼兒,對幼兒實行控制的手段,而是塑造幼兒完善人格的積極措施。因此,在進行常規教育時,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幼兒身心健康出發,不惜付出耐心和恒心,堅持不懈,才能取得好效果。
(三)激發興趣,主動學習
人的大腦皮層活動有它的規律,“優勢興奮”就是其中的一種。當人的大腦皮層處于“優勢興奮”狀態時,就會使人感到工作或學習過程十分的輕松、愉快,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激起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大大提高工作、學習的效率。促進大腦皮層“優勢興奮”狀態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興趣”。人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等等,就是因為興趣能使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奮”,使人產生工作、學習的愉快感,激發人們工作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使工作和學習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幼兒的常規教育中,幼兒園教師同樣要善于利用大腦皮層優勢的原則,盡量采用幼兒感興趣的手段和方法,對其進行常規訓練,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嘗試用以下方法。
1.游戲形式或游戲口吻
游戲是學前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是幼兒容易接受的學習形式。把常規教育內容寓于游戲的形式中,或用游戲的口吻進行組織,會大大激發幼兒學習常規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如前面提到的《吃飯=組裝車》這一例子中,教師為了培養幼兒不挑食、自己吃完一份飯菜的習慣,就是利用孩子對汽車的興趣,用游戲的口吻,把食物比作汽車零部件,把進食比作組裝汽車,大大激發了幼兒的進食興趣。又如:在打擊樂活動中教師為了培養幼兒自己收拾打擊樂器的常規,用幼兒樂于接受的游戲形式進行組織。具體方法是:請幾位幼兒,人數與樂器的種類相同,即有幾種打擊樂器,就請幾位幼兒,一位幼兒負責收一種樂器,每人發一個小籮筐;負責收樂器的幼兒手提小籮筐,跟著《找朋友》的音樂節奏,用跑跳步,輪流跳到拿同一種樂器的幼兒面前,幼兒逐個把樂器放入他(她)的筐內。用這一游戲的方法,激發幼兒的興趣,樂器收得又快又好,活動環節顯得緊湊,因為《收樂器》的環節很自然地成了打擊樂活動的最后一環節,沒有一點附加的感覺,效果很好。
2.兒歌類文學作品
兒歌、謎語一類的文學作品,有很強的節奏感,富有韻律美,念起來朗朗上口,幼兒樂于接受,感興趣。因此,用兒歌來伴同幼兒學習常規,同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讓幼兒學習自己系鞋帶,可配上系鞋帶的兒歌“兩根鞋帶交朋友,兩個朋友拉拉手(第一次交叉打結),兩個朋友鞠鞠躬,再拉一次手,變成小蝴蝶(第二次打蝴蝶結)”。如讓幼兒自己學扣紐扣,以防扣錯扣眼(幼兒很容易扣錯扣眼,這是個難點),可配上謎語“兄弟四五個,各進各的門,要是走錯了,出來笑死人”。如培養幼兒坐姿端正的常規,可配兒歌“椅背靠一靠,雙腳并并攏,小手拍一拍,放在大腿上”。這些兒歌不僅能激發幼兒對學習常規的興趣,還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常規的學習要領,更有利于幼兒對常規的掌握。教師應根據具體需要選擇相應的兒歌,也可自己編寫兒歌,讓幼兒在朗朗上口、饒有趣味的兒歌陪伴下、愉快地學習。
3.音樂作品
音樂是情感藝術,它通過人的聽覺直接打動人的心靈,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等直觀性和美感,能引起人精神上的快感。幼兒喜歡聽音樂,喜歡唱歌,因此采用音樂作品來輔助幼兒常規的學習,是幼兒園教師常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音樂活動中,能很好地運用音樂來指揮幼兒學習常規,如幼兒聽音樂做律動進活動室入座;聽音樂開始活動和結束活動;聽音樂起立或坐下;聽音樂踏步變隊形等。音樂的運用能很好地幫助幼兒學習常規,也能使音樂活動變得緊湊而有條不紊,大大減少教師的組織時間和幼兒的等待時間,同時能創造出濃厚的音樂氛圍,使音樂活動取得好效果。
在日常生活常規的學習中,也可用音樂來輔助,如漱口時,可配上“漱口”的歌曲;洗手時可配上“洗手”的歌曲;刷牙時可配上“刷牙”的歌曲等。
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兒歌、音樂等材料,能很好地激發幼兒學習常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熱情,還能隨時提示常規的要領,對幼兒學習和鞏固常規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適當選擇、合理運用以上材料,在常規教育中發揮其作用。
(四)榜樣鼓勵,正面強化
榜樣激勵是指為幼兒提供正確的行為典范,激勵幼兒去模仿,為幼兒提供的榜樣包括直接的和間接的。直接的榜樣主要是指成人和同伴,間接的榜樣有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在幼兒園的常規教育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的榜樣作用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有人說:“教師是幼兒的鏡子,幼兒是教師的影子。幼兒在園的大部分時問都與老師在一起,再加對教師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們對教師的各種行為表現都會有意或無意地進行模仿和學習。可見教師對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在幼兒常規教育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響。俗語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可見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幼兒。教師只有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時時注意自己舉止言行的規范,才能給幼兒以身示范的教育影響。
幼兒園里經常使用的間接榜樣是文學作品活動——講故事。幼兒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教師充分利用故事等文學載體,運用文學作品中的教育典范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可以產生較好的效果。如為培養幼兒愛惜糧食,教師向幼兒講述《大公雞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組織幼兒討論故事中發生的事情,啟發幼兒愛惜糧食。為了強化教育效果,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幼兒通過角色游戲的表演加深印象,模仿、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
正面強化是指對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鞏固其良好品行。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但他們對來自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是非常重視的,所以教師應該利用幼兒的這種上進心理需求,及時肯定幼兒的良好行為表現,特別是對能夠自覺遵循常規的幼兒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就可以使幼兒的正確行為,由于獲得及時的正面強化刺激而固化下來,并逐漸養成行為習慣。如,為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解決有些幼兒不愿洗手的壞毛病,教師對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幼兒用照相機拍照下來,然后在班級的小紅花園地里展覽。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兩張圖片,一張圖為臟的小手,一張圖為干凈的小手,然后組織幼兒討論:“你喜歡哪只小手?為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說出臟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里會生病的道理。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幼兒學會洗手,當幼兒洗干凈手后,教師應及時鼓勵、贊揚,以使幼兒逐漸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
除了以上策略和方法,幼兒園老教師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有很多深入的實踐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