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教育活動指導
一、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
教育過程教師不時地與兒童互動,沒有互動的教育是難以想象的,更談不上是有效的。兒童的教學活動是通過教師的積極的引導的“教”和兒童的主動的“學”來完成的,它是教師、教育信息、兒童、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展開的;,也稱相互作用,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為影響,是一個人的行為引導另一個的行為或價值觀改變的任何過程。教師與兒童互動,是兒童在先的行動和教師在后的促動,兒童與教師互為主體、教育伙伴式的互動,是一種自動化的融通性互動。
維果斯基曾提出: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遞活動,實際上就是在成人和兒童之間發生的“社會共享”的認知。單獨的學習并不構成教育,一廂情愿的灌輸也不構成教育,教育首先是一種關系,一種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間。因此,兒童的學習就要在學前兒童和教師之間建立一種積極有效的互動,讓兒童和教師在互動中溝通、促進,從而得到健康成長。那么教師應如何正確實施教師與兒童互動呢?
二、教育活動的個體差異指導
教學活動要促進每一個兒童的發展!兑幊獭分赋觯骸耙⒅貍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新《綱要》也指出:“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一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茖W研究證明: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處于最迅速的時期,而且表現出共同的年齡特征,兒童的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發展的過程是不可逆的。但是每個兒童發展的進程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每個兒童的遺傳。環境、教育的不周,個體差異總是存在的,每個兒童作為獨立的、不斷發展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發展特點和潛能。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也從人的智能結構上充分認識了每個人的獨特性,他認為每個人都是由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手的技巧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等多元智能以不同的形式構成的,每個人都有其優勢智能和弱勢智能,正是這些智能的不同狀態,決定了人的不同,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智能成為特長,發展其弱勢智能促進全面發展。
因此,要真正實現每個兒童的自主的、充分的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個人特點,包括興趣、愛好、需要等進行有差別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孩子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