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匯總
第三節 教學原則與方法
一、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含義
教學原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對教學過程規律的認識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和要求。
(二)我國小學教學原則
1.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
(1)基本涵義
又稱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要結合知識、技能中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確保教學的科學性;
②要深入發掘教材和教學情境中蘊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覺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要把這些教育性因素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
④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思想品德素質。
2.直觀性原則
(1)基本涵義
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這一原則是根據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教學規律而提出的,它的提出也是由學生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其目的在于解決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直觀手段種類繁多,一般分為三大類:實物直觀;模象直觀;語言直觀。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教學手段。
②直觀教具的演示要與語言講解結合。
③要重視運用語言直觀。
3.啟發性原則
(1)基本涵義
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的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啟發的首要問題。
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③讓學生動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④發揚教學民主。
4.鞏固性原則
(1)基本涵義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基本技能,長久地保持在記憶中,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準確無誤地呈現出來,以利知識技能的運用。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重視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充改組和運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5.循序漸進原則
(1)基本涵義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要嚴格按照科學知識的內在邏輯體系和學生認識能力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的復雜關系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決好重點與難點的教學。
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
6.因材施教原則
(1)基本涵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出發,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一要求。
②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7.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1)基本涵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②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③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④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8.量力性原則
(1)基本涵義
量力性原則又叫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于或高于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2)貫徹此原則的要求
①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征。
②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
③除當地把握教學難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