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5中小學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高頻考點匯總
第四章 文化素養
考點一 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常識
1.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2.參商——常用來比喻人分離不得相見。
3.流火——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4.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
5.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
6.農歷一一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
7.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自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8.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
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依此類推。
9.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
10.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11.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
(3)干支紀年法。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12.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經常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考點二 中國古代山水地理常識
1.中國——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從春秋戰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2.中華——上古時期華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中華",后常用來泛指中原地區。
3.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時期劃分的九個行政區域,州名分別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后成為中國的別稱。
4.中原——又稱中土、中州。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整個黃河流域。
5.海內——古代傳說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6.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7.八荒——四面八方遙遠的地方,又稱"天下"。
8.江河——古代許多文章中專指長江、黃河。
9.關中——所指范圍不一,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稱為關中。
10.五岳——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11.三秦一一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
12.郡——古代的行政區域。秦統一天下設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稱,明清稱府。
13.州——參見"郡"條。
14.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
15.古稱別稱一一南京稱建康、金陵、江寧、白下,揚州稱廣陵、維揚,杭州稱臨安、武林,蘇州稱姑蘇,福州稱三山,成都稱錦官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