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出生于1914年,1973年去世。一生殊不容易。42歲之后,她因心臟病臥床 18年。終其一生,她始終是家庭乃至家族中的核心人物,以愛的關照、言行,影響子女和親友。至今,朋友常笑我動輒就“我媽說的……”這些引用的母親“語錄”,當然不是母親的原創,從她口中說出,往往加上“你外婆說”。也許,我的外婆、她的母親將這些行為規范和俗語告訴她時,也是一句“你外婆說”。
一句好話暖三冬
不吝惜對別人真心贊賞,本是絕對靈驗的做人秘訣。不過這和人的個性有關,有人天生說不出夸人的話。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上司,曾在美國念書工作十多年。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兼有東西方的特色:秉承西方學風,研討會上批評起人來,不留情面;持東方人含蓄的君子風度,對自己佩服的人,不輕易贊揚。一次,他在我起草的一份議案上批示“很好”,我幾乎想將它保存起來做紀念品。有一陣,賣早餐的師傅見面就用生硬的普通話對我說:熊小姐,你今天很漂亮!我也高高興興地回答:謝謝!過了好些天,終于忍不住問他:為什么你天天都這么說?答道:我只會這一句國語。
你敬我三分,我敬你一尺
上大學時,聽到一位同學的母親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边@可是我從來沒聽過的。到香港后,最深地感觸到人與人之間的防范心理,所謂“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相處很好的同事,也不會輕易約到家中做客。反之,在單位邂逅的西方人,大部分都和昆明人差不多,相處不過半天,就成為直呼其名的朋友了,閑聊間,甚至會坦然地告訴你有過幾次離異。
人比人,氣死人,馬比騾子馱不成
相當于“莫以己之長,比人之短”!毒永锓蛉藗鳌分,說到她四歲時,姐姐背不出功課,她站在一旁,流利地背了出來,父母無言地看著她,眼中帶著責備,她哭起來說“我不是故意的”。一個親戚念小學的女兒年年考第一,有次考了第二,回來哭得很傷心。我勸她說:你也替別的小朋友想想,不要總霸住這份榮譽,還有那些考倒數幾名的同學,難道得去跳河嗎?她一邊哭,一邊道:“就是不!就是不!” ――什么意思?
成龍的上天,成蛇的鉆地
有趣的是,同一句話,父母分別賦予不同的含義。在父親口中,是勸告我們,成龍還是成蛇,會有不同的結局,類似種瓜得瓜,只有通過努力才能成才;母親說起來,則表示人各有志,就好像“有人棄官歸故里,有人半夜趕科場”。
早死早投生
如此對生死的坦然態度,令人想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之說。有位歷史學家撰文,寫某歷史人物一生多次化險為夷,論證他置生死于度外的生命觀,卻沒有觸及根本:他個人之命還是民眾的生命。此人論及生死,氣度恢弘;行事為人,視人命如草芥。他漠視他人的生命,對本人生命終結的懼怕,越到晚年越烈。謝天謝地,投生之說不可信,天佑中華
關注"566教師資格"官方微信,獲取考前內部資料、考試備考信息等!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