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修養
第七節 藝術鑒賞
命題點1:藝術鑒賞的概述
藝術鑒賞,又稱藝術欣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感覺、知覺、表象、思維、情感、聯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異常活躍。
命題點2:藝術鑒賞的特點
(一)感性認識(情)與理性認識(理)相統一
藝術作品本身就是各種充滿了感性的形象,如繪圖藝術作品中不同的色彩和明暗。
欣賞者對作品所揭示的生活的本質的認識,或是對藝術家所作的說明、判斷、評價的接受,始終是和欣賞者對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具體生活現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應不可分的。在整個欣賞過程中,對待反映于作品中的生活,只有那些為欣賞者的感覺和感情所肯定和接受了的東西,才能成為他在理性上所肯定和接受的東西。藝術欣賞活動所具有的這個特點,使得欣賞者在欣賞活動中不僅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而且生動具體地把握了豐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激發了和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相一致的情感態度,推動欣賞者走向實踐。
(二)教育與娛樂相統一
藝術作品的感染力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意識形態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夠寓教育于娛樂之中。魯迅說過:“文藝之所以為文藝,并不貴在教訓,若把小說變成修身教科書,還說什么文藝。”①藝術作品對欣賞者的這種特殊的精神作用,曾經為古今中外的許多美學家、藝術家所指出,所闡釋。公元前羅馬的賀拉斯曾經提出了文藝“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②教育與教訓不同,藝術作品對欣賞者寓教于樂的特點,決定了藝術欣賞活動給人以道德和知識的教育,與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二者之間存在內在的、必然的聯系。藝術的教育作用只能通過欣賞者對作品發生興趣,在欣賞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審美愉快,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由于各種藝術作品的性質不同,藝術欣賞的教育性與娛樂性的關系也不同。有些作品教育性強些,有些作品娛樂性強些。但是,無論哪一種藝術作品,甚至包括驚心動魄的悲劇,也都必然帶有一定的審美愉悅性。
(三)享受與判斷相統一
藝術欣賞以藝術作品為對象,沒有藝術作品就不可能有藝術欣賞。但是,作品之所以能夠被欣賞,也是因為欣賞者具備了相應的主觀條件的緣故。藝術欣賞活動是作品作用于欣賞者思想感情的過程,同時也是擁有一定審美能力的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進行感受和理解的過程。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要求欣賞者具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能力。馬克思指出:“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音樂對它說來不是對象,……因為對我說來任何一個對象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能感知的程度為限。”
(四)制約性與能動性相統一;共同性與差異性相統一;審美經驗與“再創造”
相統一在藝術鑒賞中,鑒賞者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動、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經驗、藝術修養,通過聯想、想象和理解,去補充和豐富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對形象和作品的意義進行“再評價”。可以這么說,如果沒有鑒賞中的“再創造”和“再評價”,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鑒賞。藝術鑒賞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的,大致上經歷了感官的審美愉悅、情感的審美體驗到理性的審美超越這三個層次。藝術鑒賞是藝術批評的基礎,也是藝術作品發揮社會功用的必然途徑。
命題點3:藝術鑒賞的意義
概括起來講,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必須通過鑒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第二,鑒賞主體在藝術欣賞活動中,并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
第三,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命題點4: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
藝術鑒賞作為一種審美再創造活動,必然對鑒賞主體提出了相應的條件和要求,需要鑒賞者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鑒賞力。人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實踐的結果。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人類的審美能力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水平,鑒賞者個體的審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培養與提高。
藝術修養與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涉及許多方面,尤其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大量鑒賞優秀作品的實踐。藝術鑒賞的實踐經驗非常重要。多聽音樂就能培養和提高耳朵的音樂感;多看繪畫就能訓練和發展眼睛的形式感;文學作品讀的多了,讀的熟了,也就有了比較,有了鑒別和欣賞。尤其是大量地、經常地鑒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更是直接有助于人們藝術修養與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
第二,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熟悉和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規律。藝術修養包括對一般藝術理論和藝術史的初步了解,也包括對各個藝術門類和體裁的藝術特征、美學特性和藝術語言的熟悉和了解。
第三,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水平對藝術鑒賞也有很大影響,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十分重要。
第四,藝術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藝術創作離不開社會生活,藝術鑒賞也同樣離不開社會生活。鑒賞主體總是在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感受、體驗和理解藝術作品的。鑒賞者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越深刻,越有助于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欣賞。
第五,美育與藝術教育在培養和提高藝術鑒賞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美育與藝術教育作為一個獨立或專門的領域,就是要通過培養與提高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審美的理解力,從而使人們形成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美育與藝術教育不但重視培養提高鑒賞者個體的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而且重視培養提高全社會群體的藝術鑒賞水平,提高廣大群眾的藝術鑒賞力。
命題點5:藝術鑒賞中的心理現象
藝術鑒賞作為人類一種高級、復雜的審美再創造活動,同藝術創作異常復雜的心理因素一樣,
藝術鑒賞中同樣蘊藏著極其奧妙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在似乎矛盾的現象中存在著~致性,在似乎偶然的現象中存在著必然性。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藝術鑒賞中的多樣性與一致性、保守性與變異性等問題。
其一,藝術鑒賞中的多樣性與一致性。藝術鑒賞中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它反映出人們精神生活需要的多樣性。藝術之所以包括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舞蹈、美術等許多不同的門類,正是為了滿足人們在藝術鑒賞方面的多樣性要求。而在每一個藝術門類中,又有許多不同的體裁和樣式。如文學包括著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小說,以及許多不同層次的作品,如文學作品又可以分為兒童文學、青年文學、通俗文學、鄉村文學等,并出現了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文藝書刊,還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和不同題材的作品。藝術作品的多樣性,正是為了滿足藝術鑒賞的多樣性需要。
藝術鑒賞中這種多樣性和一致性都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藝術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人們的鑒賞需要和審美趣味也是多種多樣的,然而,藝術鑒賞的多樣性中又可以發現某種一致性,一致性正是寓于多樣性之中。
其二,藝術鑒賞中的保守性與變異性。所謂鑒賞心理的保守性,就是鑒賞主體審美經驗中的定向期待視野,是指人們的鑒賞趣味習慣于按照某種傳統的趨向進行,具體表現為鑒賞活動中,人們的種種偏好與選擇,以及各種不同的欣賞方式與欣賞習慣,常常具有某種定勢或趨向。這些不同的傾向和方式往往與觀眾的文化層次和美學修養有關,也經常帶有時代與民族的共同特色。
與此同時,在人們的鑒賞心理中又存在著變異性的心理趨向。所謂鑒賞心理的變異性,就是鑒賞主體審美經驗的創新期待視野,是指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的發展和大眾審美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得人們的欣賞習慣與審美趣味也隨之發生變化。事實上,追求多樣變化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趨向之一。好奇心和求知欲催發著鑒賞者審美心理的變異,而各種文藝思潮的更迭變易和社會生活的飛速發展,又總是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態度和審美理想。藝術鑒賞中的保守性和變異性都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它們表現為鑒賞主體審美經驗期待視野中,定向期待與創新期待的對立統一。研究這種現象,不僅對于探索鑒賞活動中的審美心理結構十分必要,而且對藝術創作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要求藝術家既要具有探索創新的精神,又要尊重廣大群眾的欣賞習慣和接受水平。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創作真正滿足鑒賞的需要,藝術鑒賞反過來也進一步推動著創作不斷發展。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證《中學綜合素質》沖刺卷匯總 | 《中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
2016教師資格《中學綜合素質》模擬卷匯總 |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