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點4: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是指人的認識活動,其中包括我們通常所講的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想象過程。認知發展則是一個人自出生后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人的認知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生改變的過程。關于認知發展的理論有代表性的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和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
命題點4.1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觀
讓·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這個學科的典范。他以發生認識論為基礎,提出7,D理認知發展理論,該理論對于當代心理學的發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1.皮亞杰對認知發展的觀點
皮亞杰受到其生物學背景的影響,認為智力是可以協助個體適應其環境的基本生活過程。
“適應”就是指個體能應付現有環境的要求。例如饑餓的嬰兒抓起奶瓶送入嘴內,青少年在旅行時能成功地運用地圖,這都是適應的表現。當兒童成熟時,他們會獲得更為復雜的“認知結構”,以協助其適應環境。
2.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中的幾個主要概念
皮亞杰提出認知發展過程或建構過程有四個核心概念:
1)圖式(schemas):將知識形象化,成為一個概念模型。知識可以通過同化或順化來達成。
2)同化(assimilating):將新知識和舊有知識類比,并作出關連。
3)順應(accommodating):將舊知識的概念模型改變調適,以容納新的內容。
4)平衡(equilibrium):這種形象化過程不會完全只有同化或順化的過程,而是兩者之間的一個平衡點。找出這個平衡點的過程就是平衡。
3.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
皮亞杰最著名的學說,是他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靠感覺獲取經驗。1歲時發展出物體恒存的概念,以感覺動作發揮圖式的功能;
2)前運算階段(2~7歲)。已經能使用語言及符號等表征外在事物,會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為中心;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了解水平線概念,能使用具體操作來協助思考;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開始會類推,有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
皮亞杰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得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后在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命題點4.2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
羅伯特·米爾斯·加涅(Robert Mills Gagne,1916--2002),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是信息加工理論的代表人物。
信息加工理論——計算機使用詳細的數學程序來解決問題的方式,使心理學家產生了將人類大腦看作信息流動的符號操作系統的觀點。從感覺登錄到行為反應,信息被積極地編碼、轉換和控制。信息加工研究者常用流程圖來表示個體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精確步驟,就像程序員設計的使計算機運行的一系列“智力操作”的平面圖。
和皮亞杰的理論一樣,信息加工理論也認為兒童是能根據環境要求修改思想的、積極的、有意義的個體,但是他們認為,發展是連續的,思考過程——感知、注意、記憶、信息分類、計劃、問題解決及書寫和交談等綜合能力——在各個年齡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信息加工方法是一種非常仔細、嚴格的方法。它對不同年齡兒童的認識過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了精確的解釋。但該理論不能還原成一個綜合理論;信息加工研究在實驗條件下進行而不是在真實生活中進行的。
命題點5:社會文化理論
維果斯基(1ev Vygotsky,1896—1934),前蘇聯心理學家,社會文化理論的創始人,在發展心理學領域中,被認為與皮亞杰具有相同的地位。維果斯基同皮亞杰一樣,強調兒童能積極主動地探索世界,但和皮亞杰不同的是,他認為兒童心理的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認知成熟,兒童與成人或年長伙伴的互動是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20世紀70年代后其理論得到重視,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理論之一。
維呆斯基的兒童發展觀點假設社會互動和孩子參與真實的文化活動,均是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心智能力也因需要溝通而被喚起。其主要觀點簡述如下:
1)跨文化差異(Cross—Cultural variation):因為人們所強調的文化活動以及使用工具的不同,所以在每個文化的高層次心智活動上也會有所不同。
2)發展的或發生學的方法(the developmental,or genetic method):我們只有借著檢視行為的發展或歷史,去了解人們的行為,如果想了解某些東西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看它是如何發展形成的。
3)雙線的發展(two lines ofdeve1opment):在兒童發展上有兩個不同的平面等級發生,那就是自然的線及文化的線:自然的線(the natural line)指的是生物的成長、物體的成熟及心智的結構:文化的線(the cultural line)指的則是學習使用文化工具,以及參與文化活動的知覺意識。
4)較低相對于較高的心智功能(lower versus higher mental functions):就像發展的生物與又化的兩條線一樣,人們的心智功能也可分成較低和較高的心智功能。較低的功能是與其他哺乳類共有的,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是人類所獨具的,包括語言及其他文化工具的使用,來修正引導認知的活動。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會自動重組低層次的心智活動。
5)文化發展的一般性起源法則(general genetic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任何孩子的文化發展功能,都會出現在兩種層面上,一個是出現在文化或人際間的層面;另一個是在個人或心理的層面。所有這種社會根源的高層次心智功能都會逐漸內化。
6)語言是中心(language as central):語言是最初始的文化工具,人們用它來修正行為;這
是再重建思想,以及形成高層次、自我規范的思考過程中非常有用的工具。
7)教育引導發展(education leads development):正式的教育以及其他社會化的文化形式,是引導孩子發展到成人的主要因素。
8)最近發展區(zone ofproximal development)(ZPD):是學習與發展產生假設推測的動力根源。其所指的是一個特定的距離——從孩子能獨立解決問題,到獲得成人或該文化中有能力的人的協助而完成工作之間的距離。
命題點6:關鍵期
康德拉·勞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奧地利動物學家,提出兒童心理發展存在關鍵期,有的研究者稱其為敏感期。
兒童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指某些行為或心理機能在發展的某一特定時期,在適當條件下才會出現,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期或缺乏必要的恰當條件,這種行為或機能就難以產生甚至永遠不能產生,并將對以后的發展產生難以挽回的影響。
如:研究指出1~3歲是兒童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影響幼兒心理發展關鍵期形成的因素:幼兒心理發展敏感期的形成、生理發展的加速期、心理發展本身的狀態以及心理的整體發展。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章節習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全真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保教知識》章節習題匯總 | 《幼兒園綜合素質》考點匯總
2016教師資格《幼兒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幼兒保教知識》各類試題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