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
第七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命題點一 課程的定義
(一)課程
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廣義上來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全部經驗。
從狹義上來說,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進程的總和。課程涉及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的問題,它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培養未來人才的藍圖。
(二)課程的意義和作用
1.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保證。
2.課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是聯系師生的紐帶。
3.課程是選擇教學方法、確定教學組織形式、應用教學手段的根據。
4.課程是國家對學校教學進行檢查和監督的依據,是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
命題點二 制約學習課程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生產力的制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生產力的發展影響著學校課程的門類。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課程開設的門類是不一樣的。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增多,課程的門類也越來越多。
②生產力的發展影響著課程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③生產力對課程的影響具有間接性,它是通過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等中介來起作用。生產力本身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課程。
(二)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識決定著課程的管理和課程的方向。
②政治經濟制度通過一定社會的教育宗旨和培養目標,影響著課程內容、范圍和有關思想道德課程的設立。
③政治經濟制度對課程的影響具有直接性,它規定著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等在學校課程的映。
(三)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著課程的發展
由于各國的文化傳統不同,即使在社會生產力、科技發展水平、政治經濟制度相近的一些國家中,在對課程內容的具體規定上也具有差異性,體現了各國的特色。如東方各民族的教育注重培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而歐美各國則突出個人的自由發展;我國有重視倫理道德的傳統,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是一門重要課程。
科學技術的制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直接影響著課程的門類、內容和結構。
②科學技術影響課程的程度,取決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程度。
③科學技術對課程的影響,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
(四)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與特點對課程的影響
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影響著課程的門類、程度(深度和廣度)和編排形式等。同時,課程也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在課程論的研究中,教材的編寫要做到學科的邏輯順序和學生的心理順序統一。
(五)課程理論對課程的影響
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課程理論對課程的制定起著理論上的指導作用,它是影響課程自身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在因素。對課程設計產生較大影響的課程理論有學科課程論、活動課程論、綜合課程論和結構課程論等,如泰勒的課程理論對課程的設計就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命題點三 課程的分類
關于課程的類型,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類標準,因此,對課程所劃分的類別也不同。
從課程的管理制度角度來劃分,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
從課程的組織核心來劃分,可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課程。
按學生學習選擇的自由度的不同,課程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又可分為限定性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
按課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下面主要介紹世界各國學校的九種典型的課程類型。
(一)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又稱分科課程,就是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順序、學習時數和期限。
學科課程歷史悠久,我國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古希臘的“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可以說是最早的學科課程。迄今為止,傳統的、占優勢的課程理論就是學科課程論。目前,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采用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的主要特點有:
①從知識體系、社會需要出發設計課程,是知識本位、社會本位。
②以知識的邏輯體系為中心編制課程。
③重視理論知識,強調把各門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和事實教給學生。
學科課程的主要優點是能在較短時間內把各門學科的基本原理教給學生,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和繼承人類經過實踐活動、科學探索所取得的經驗和科學認識。其主要缺點是不能完全照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不利于學生社會生活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同時,學科分得過細,不利于學生綜合地把握世界的聯系。
(二)活動課程
活動課程是指一系列的兒童自己組織的活動。兒童通過活動來學習,獲得經驗,解決問題,鍛煉能力。
活動課程的發展,從思想上可以追溯到盧梭,在19世紀后半期的“新學校”運動中開始出現這種實驗或實踐,到了杜威則形成了一套系統理論,而“設計教學法”則把這種活動課程論體現得最為完全。在20世紀20年代,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以及其他一些實驗學校的實驗,都是根據活動課程和“設計教學法”的原則而進行的。20世紀50年代,曾對這種課程論進行過批判,但到60年代,曾出現過“典型產品組織教學”“以戰斗任務帶教學”等做法,實質上是體現了活動課程實施的原則。
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有:
①從兒童的需要、興趣和個性出發設計課程,是兒童本位、經驗本位。
②以兒童的心理發展順序為中心編制課程。
③主張兒童在活動中探索,嘗試錯誤,學到方法。
活動課程的主要優點是重視課程要適合學生的興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組織,能夠激發學生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對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能力很有效果。其缺點主要是學生獲得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連貫性,不利于傳播人類文化遺產。
(三)綜合課程
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學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以上學科領域而構成的一門學科。1912年,英國教育家懷特海率先提出了綜合課程的主張。實施綜合課程是現代科學向協同化和綜合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綜合課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把有內在聯系的學科的內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如把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和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
二是合并數門相鄰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課程,叫作廣域課程。如社會研究課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和人類學等有關學科內容。三是以問題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結合起來的課程,叫作核心課程。如以人類生存、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社會組織與管理、娛樂和審美活動等人類的基本活動為主題設計的課程。核心課程的具體做法是:在一定時期內,學生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這個中心就是核心。
綜合課程論倡導的綜合課程可以說是學科課程的一種改進類型,仍有學科課程的性質。其優點在于它有利于促進知識綜合化,促進課程內容的更新,密切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缺點主要是教科書的編寫較為困難,只專不博的教師很難勝任綜合課程的教學。
(四)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的杰克遜在1966年提出的。
《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認為,隱性課程一般是指構成學生的非正式學習的各種要素,如師生關系、能力分組、課堂規則與程序、教科書中隱喻的內容、學生的性別差異,以及課堂獎勵方式等,它們能對學生產生經常而有效的影響。
一般地說,隱性課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校的物質環境。
第二,學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與非制度文化。它主要包括學校的傳統、輿論、風氣、儀式、制度等。
第三,學校中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生團體文化等。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影響方式的無意識性。隱性課程是建立在無意識心理理論基礎之上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其影響。
第二,空間的廣泛性。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處處受到隱性課程的影響。
第三,內容的全面性。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知識上,而且在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情感、態度和意志等方面。
(五)必修課程
必修課程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它往往體現了社會對人才的統一要求,帶有統一性和強制性。
(六)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是指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決定是否學習的課程。它是考慮到學生的差異而設計的,具有選擇性和多樣性。
(七)國家課程
國家課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機構編制和審定的課程,其管理權屬于中央教育行政機關,是一級課程。它側重于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與共同素質,強調課程內容的一致性、共同性和發展性,在實施上具有強制性。
(八)地方課程
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和教育科研機構編定的課程,屬于二級課程。它是一種為突出地方特色與地方文化,滿足地方發展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具有區域性和本土性的特點。
(九)學校課程
學校課程是指在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對學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系統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供學生選擇的課程,又稱校本課程。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