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生指導
第一節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命題點一 人的身心發展的概念
人的發展,是指隨時間和年齡的遞增而發生的個體身心方面的積極變化,包括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的發展。
人的生理發展包括機體的正常發育和體質的增強兩方面。機體的正常發育是指機體在自然形體(身高、體重、性征等)和各功能器官的發育成熟水平方面達到正常指標和標準范圍;體質的增強是指各種體能素質、功能參數向著健康方向的提高和增強。這兩方面是相互促進的,正常的機體發育有利于體質的增強,而體質的增強又有利于機體的健康發育。
人的心理發展包括認知的發展和意向的發展兩方面。認知的發展指的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反映,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意向的發展是指由個體或社會的需要所引起的對客觀事物的追求或傾向,包括需要、興趣、情感、意志等。
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交互影響的。離開生理發展不可能有心理發展,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
命題點二 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觀
(一)內發論
該觀點認為人的發展動力源自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機體的成熟機制決定的。
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與是非之心,它們是仁、義、禮、智四種品性的基礎,人只要修身養性,就能挖掘與發展這些良好的品性。
弗洛伊德則把人的性本能看作是人發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根本的動力。
美國當代生物社會學家威爾遜認為基因復制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二)外鑠論
該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環境的影響、教育的作用是人的發展的動力。
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需要外在環境與教育改造,才能促進人的積極發展。
英國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說,也強調人的發展動力源自外在的要求,特別是教育的要求。
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的行為主義理論強調教育對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該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物質前提,社會環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良好的教育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條件,個人主觀能動性是人的發展的內因。在遺傳素質、環境與教育都相當的情況下,個體積極投入實踐活動就成為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因此,我們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活動看作是內因和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的發展直接的、現實的力量。
命題點三 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遺傳、環境(包括教育,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遺傳、環境對人的發展的影響,必須通過受教育者的主體實踐活動和主觀能動性來實現。
(一)遺傳素質及其在人發展中的作用
1.遺傳素質的定義
遺傳素質是指人們從父母先代繼承下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如膚色、體態、相貌等都是由遺傳得來的。
2.遺傳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質前提。這是因為:
第一,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生理基礎與可能性;
第二,遺傳素質的成熟過程制約著人的發展進程:
第三,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差異性。
3.遺傳素質作用的性質
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前提,但是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因為:第一,遺傳素質為人的發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現實性;第二,遺傳素質隨著環境和人類實踐活動的改變而改變。
由此可知,遺傳素質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對人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因此,片面夸大遺傳素質的作用,認為人的發展是由遺傳素質決定,這是不正確的,會陷入“遺傳決定論”的錯誤之中。
(二)環境在人發展中的作用
1.環境的定義
環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賴以生存并影響人發展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總和。如按照環境的性質來分,可分成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部分。
自然環境(包括自然條件與地理位置)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如影響人的身高、性格等。但對人的發展影響較大的是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個體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條件。如按照環境的范圍來分,則分大環境與小環境:大環境指個體所處的總體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小環境指與個體直接發生聯系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這里我們主要分析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影響。
2.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
社會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基礎。社會環境是人的發展的外部現實條件,對人的發展起著很大的制約作用,離開社會環境這種現實條件,再好的遺傳素質也難以發揮作用。
第二,環境為人的發展提供對象、手段、資源、機遇等。社會環境對人的發展作用很大,人是從他所處社會的科技環境、宗教環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等社會環境中尋求發展的內容、手段、資源與機遇的。
第三,人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是通過與環境發生作用,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積極作用于環境,積極利用環境所提供的資源與機遇,來促進自身發展的。
(三)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主觀能動性的定義
主觀能動性是指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從意識方面來說,體現為人的需要、動機、目的等主觀積極性。從外部表現來說,體現為人作用于客觀事物的自覺活動。
2.人的發展過程中內因和外因的關系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在同樣的智力水平與環境、教育條件下,不同的個體發展程度不一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個人主觀能動性不同。
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人發展的內因,而環境與教育是人的發展的外因。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討厭學習,不去學習,那么,再好的環境與教育也不會對他產生積極影響。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教育起主導作用、促進作用的一個重要條件。
(四)學校教育在人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
學校教育既是特殊的實踐,又是特殊的環境。由于這種特殊性,使它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和促進作用。
1.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這是由學校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
①學校教育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組織性和系統性。
②學校教育有專業教師來施教。
③基礎教育是人身心發展的關鍵年齡階段的教育。
2.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促進作用
①加速人的發展。
②發掘人的潛力。
③提升人的價值。
④健全人的個性。
3.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主要表現
①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做出社會性的規范。
②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③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④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