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第三節 教育與人的發展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因而必須弄清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作用,正確處理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
命題點1:人的發展概述
人的發展是指個體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身心有規律的、連續變化的過程,這是一種包含著量和質、內容和結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發展。生理的發展也稱為身體的發展,是指機體的各種組織系統(骨骼、肌肉、心臟、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的發育及其機能的增長。心理的發展是指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發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發展。
人的生理發展與心理發展是緊密相連的,生理的發展是心理發展的物質基礎,心理的發展也影響著生理的發展。
命題點2:個體身心發展
1.人的身心發展的特性
①人的身心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
②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功能性。
2.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1)內發論
主要觀點:
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強調遺傳在人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人之初,性本善。
•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根本動因。
•威爾遜:基因復制是決定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格賽爾:成熟勢力說,強調遺傳的決定作用,研究“雙生子試驗”。
•霍爾: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高爾頓:創立“優生學”。
(2)外鑠論
主要觀點:
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育等。主要代表人物:
•荀子:人之初,性本惡。
•洛克:白板說。
•華生:《行為主義》,“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可以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主要觀點:人的發展是個體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這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
個體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順序是客觀存在的,兒童的發展也是如此。比如,身體的發展是按“首尾法則和近遠法則”進行的。即由頭部到軀干和四肢,從中心向全身邊緣的順序發展著。初生兒的頭部很大,同身體與四肢不成比例,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就逐漸趨于平衡。順序性反映了機體的成熟過程。大腦的成熟過程又制約著心理的發展順序。人的認識總是從感覺到知覺,思維則是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情感也是從一般的喜、怒、哀、懼等初級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級情感發展起來的。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逐漸地前進,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損害學生的身體和心理。
教學啟示:教育需循序漸進。
維果斯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指學生現有水平與可能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
(2)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階段是個體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在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特征。這些特征與前后階段既有差別性,又有連續性。
教學啟示: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特點分階段教學,注意各階段銜接、過渡。
身心階段的劃分。我國一般將其劃分為八個階段:乳兒期(0~1歲)、嬰兒期(1~3歲)、幼兒期(3~6、7歲)、童年期(6、7~11、12歲)、少年期(11、12~14、15歲)、青年期(14、15~25歲)、成年期(25~65歲)、老年期(65歲)以后。其中,少年期又稱為“危險期”“心理斷乳期”。
(3)不平衡性
個體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發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線的特性。個體的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發展速度不均衡。
個體在不同年齡階段某一方面發展不均衡。如身高、體重的發展,有兩個高峰期:一是兒童出生后第一年。這一時期兒童成長速度非常快,變化很明顯。二是青春發育期。這一時期不僅身體素質有很大變化,身高、體重增長很快,而且在心理特點上也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這是少年兒童逐漸發育成熟的時期,身體結構向成人過渡,性機能開始萌發,能力逐漸增強,成人感逐漸形成,他們往往要求別人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他。兒童大腦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經研究證明,兒童出生后第5到第10個月,大腦的發展最為迅速,以后又經歷5~6歲和13~14歲兩個顯著的加速期。這種不均衡同兒童意識的萌發、認識客觀世界的急切需求以及智力的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個體達到某種發展水平或成熟的時期是不同的。有的方面在較早年齡階段就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有的則要到較晚的年齡才能達到較為成熟的水平。例如,兒童在少年期身高、體重的增長已達到較高水平,發展比較快,而骨化過程卻遠遠沒有完成;兒童在5歲左右是形成數的概念的關鍵期,而他們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知覺的發展則要晚些,至于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則更晚。
因此針對這一特點,應適時而教,即注意關鍵期或最佳期。
關鍵期是由康拉德•勞倫茲(奧地利)通過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提出的。其主要觀點:關鍵期是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
(4)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使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從而為能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么,即使是不很嚴重的疾病或磨難也會把他擊倒。互補性告訴我們,發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卻是隱現的,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現學生自身優勢,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5)個別差異性
個體的發展在每個階段內,每個兒童之間,他們的發展并不是完全一樣的,在他們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首先從群體角度表現在男女性別差異,其次表現在身心所有構成方面、發展水平與表現方式。
兒童發展的差異性,同遺傳素質的差異和環境、教育影響的差異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兒童在接受外界影響下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密切相關。同年齡的兒童,由于所處的客觀條件和教育影響不同,他們在發展上會有某些差異。而同年齡兒童,即使在客觀條件和教育影響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出現某些差異性,這主要是由于兒童的主觀努力和主觀態度的不同造成的。
教育必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