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科知識
第四節 小學數學綜合學習案例
例1將數50、98、38、10、51排序,用“>”或“<”表示。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語言進一步描述它們之間的關系。
【說明】符號“>”或“<”表述的是數量間的大小關系,希望學生能夠理解符號的含義并能合理使用。用“大一些”“小一些”“大得多“小得多”等語言描述幾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時,雖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對性,但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數感。讓學生將這些數排序,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排序方法。比如先找到最小(大)的,然后在剩
余的數中再找到最小(大)的,依次將五個數按從小(大)到大(小)進行排序;或者先固定一個數(如50),拿第二個數(98)與之比較,然后再取第三個數與前兩個數比較,根據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決定位置,這樣繼續下去,最后將五個數排序。無論學生的出發點如何,只要序正確即可。
對于語言描述的問題,結論是相對的。比如,可以說51比50大一些,98比10大很多;而50比38是大一些,還是大得多,可能會有不同看法,但不應當出現邏輯上的混亂,比如說“50比10大一些,50比38大得多”。
例2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約有多長?1200名學生站成做廣播操的隊形需要多大的場地?
【說明】通過對1200在不同情境中的意義的了解,感受數與生活實際的關系。上述三個問題是類似的,可以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針對問題“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教學中可以做如下設計:
①一本數學教科書大約由50張紙裝訂而成。可以請學生先觀察自己的教科書,感受一本書的厚度。
②將10本教科書依次疊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請學生感受一次紙張的數量,感受數量由小增大的過程,建立大數的表象。
③想一想,1200張紙大約有多厚?(10本書是500張紙,學生可以想象20本書是1000張紙,1200張紙比20本書還要厚)。請學生描述“這1200張紙疊在一起有多高”,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述。
例3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及其表達的事情。
【說明】對小學生來講,日常生活中用數來表示的例子很多,如學號、班級人數、身高、物價、重量、距離等。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相互交流,從而體會數的意義和作用。
例4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個,一共多少個座位?
【說明】這個例子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數可用6個7表示,可以寫成“6× 7”,或“7 ×6”。
例5學校組織95名同學去公園游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8元,帶800元錢夠不夠?如果門票每張9元呢?
【說明】本例的目的是希望學生了解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需要估算,知道“湊整計算”是估算的一個重要方法。
學生估計的結果可能比實際的結果多一些或者少一些,這取決于學生將題中給出的數據加上幾后湊整還是減去幾后湊整。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如果門票的價格是8元,需要將95估計成100,由此得到95與8相乘的結果肯定比800小,所以帶800元夠了;如果門票的價格是9元,需要將95估計成90,由此得到95與9相乘的結果肯定比810大,所以帶800元不夠了。
學生還可能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將乘車或者其他消費等都考慮在內,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教師都可以給予支持。
例6估計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閱讀的字數、跳繩的次數、走路的步數。
【說明】本例既可以幫助學生體驗1分鐘的長短,又是一個估計問題,需要實際測量,在測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計算。
可以有三類方法進行實際測量:測量半分鐘,然后數據乘2;測量1分鐘;測量2分鐘,然后數據除以2。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第一種方法省事,但可能不夠準確;第二種方法費事,但可能更準確一些。幫助學生建立選擇策略的思想。
例7在下列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數字、字母或圖形,說明理由。
1,1,2,1,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A,B,A,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明】啟發學生探索規律性(模式),希望學生感悟。對于規律性,無論是數字、字母或圖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規律,只是表達形式不同。
例8在下面的圖中,描出兩個數相加等于10的格子。
【說明】本例不僅能促使學生熟練地進行20以內的加法,并且數值與圖形結合,有利于建立直觀感受,為以后學習圖形運動、坐標系等奠定基礎。
根據學生的實際,借助上面的圖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比如,把兩個數相加的和是8的格子描出來,看一看有什么規律?根據上圖判斷,出現次數最多的和數是幾?最少的是幾?擲兩個骰子(六面體),點數相加出現可能性最大的數是幾?
例9測量、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說明】學生在掌握了一些規則圖形(正方形、長方形)周長的測量、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嘗試測量、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有利于學生把握圖形的性質和理解周長的意義,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做如下設計:
1.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先測量并計算一些由規則圖形組合成的圖形的周長。
2.對于圓形或楊樹葉形的圖,可以運用各種測量工具,也可以用各種測量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對于樹葉的直接測量,可以用下面兩種方法:
A.滾動。可以在尺子上滾動“樹葉”形狀的圖形,也可以保持“樹葉”形狀的圖形不動,將尺子滾動進行測量。在運用滾動法的時候,教師要指導學生每次滾動時都要小心操作,做好標記,并保持尺子或圖形有一個是固定不動的,這樣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測量結果。
B.繞線。先用細線在圖形的邊緣圍一周,再將細線拉直,然后測量細線的長度。在運用繞線法測量周長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細線要緊緊地繞在圖形的周圍,且在細線上做標記。
3.測量會有誤差。一方面要求學生測量應當認真,盡量減少誤差;一方面啟發學生思考,是不是可以多測量幾次,確定一個合適的結果。
例10測量并計算一張正方形紙的面積,利用結果估計課桌面的面積;測量步長,利用步長估計教室的面積。
【說明】把測量與面積計算有機地結合,讓學生體會面積的實際背景,直觀感覺面積與邊長的關系。
例11在下列現象中,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
(1)方向盤的轉動;(2)火車車廂的運動;
(3)電梯的上下移動;(4)鐘擺的運動。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