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學設計
第三節 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
命題點一 綜合課程概述
“綜合課程”是這樣一種課程組織取向,它有意識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去考查和探究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因此,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科領域構成的課程。
(一)學科本位綜合課程
學科本位綜合課程(綜合學科課程)是以學科或文化知識作為課程整合的基點,課程整合的核心主要源于學科。這種綜合課程試圖打破或超越各分科課程自身固有的邏輯,形成一種把不同學科內容有機整合為一體的新的邏輯。
學科本位綜合課程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把有內在聯系的學科的內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門新的學科,叫作融合課程。如把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和遺傳學融合為生物學。二是合并數門相鄰學科的內容形成的綜合課程,叫作廣域課程。如社會研究課綜合了歷史、地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和人類學等有關學科內容。三是以問題為核心將幾門學科結合起來的課程,叫作核心課程。如以人類生存、環境保護、交通運輸、社會組織與管理、娛樂和審美活動等人類的基本活動為主題設計的課程。核心課程的具體做法是:在一定時期內,學生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這個中心就是核心。
(二)社會本位綜合課程
社會本位綜合課程是以源于社會生活的問題為課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使學習者適應或改進當代社會生活。這類課程的內容主要源于某一社會或整個人類的條件和狀況,學生研究社會(特別是他們自己的社會)的種種特征與問題,如學校的功能、社會生活的主要活動、學生和整個人類的諸種持久問題等。
(三)兒童本位綜合課程
兒童本位綜合課程是以兒童當下的直接經驗、兒童的需要和動機、兒童的興趣和心理發展為課程整合的核心,其目的是促進兒童的經驗生長和人格發展。
命題點二 綜合實踐活動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概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是: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系,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在“做”“考察”“實驗”“設計”“創作”“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二,開放性。開放性主要是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
果均具有開放性。第三,自主性。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目標、內容、方式及指導教師,自己決定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
研究性學習。它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它是在教師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
勞動與技術教育。它是以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
標,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征的學習領域。信息技術教育。它不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探究的重要內容。信息技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展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信息素養。它包括發展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對大量信息的反思與辨別能力,形成健康的信息倫理。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遵循下列原則:
第一,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
第二,恰當處理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統籌規劃與活動具體展開過程中的生成性目標、生成性主題的關系。
第三,課時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
第四,整合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
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設計和實施四大指定領域。
第六,把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實施過程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