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第五節 教育目的
命題點1: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產生怎樣的發展結果,或發生怎樣的積極變化。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在國家對受教育者培養的總的要求指導下,對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上的具體要求。簡而言之,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是對理想中的人的素質結構和社會行為進行總體性的規劃和預期。
(二)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1.國家教育的目的
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著人才的質量和規格。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特點制定的各級各類教育的培養要求。
3.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者產生的預期變化。它是微觀層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具體化的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
教育目的一經確立,就成為人們行動的指南,不僅為受教育者指明了發展方向,預定了發展結果,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內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教育效果的評價,都是以教育目的為依據和前提的。教育目的無論對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標導向功能。
2.激勵功能
目的是一種結果導向。教育活動因為有可以達成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就可反過來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
3.評價功能
教育目的既是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和標準,同時也是衡量教育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據。教育目的的評價功能可集中體現在現代教育評估或教育督導行為中。
(四)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
1.宗教本位論
西歐中世紀盛行,代表人物有托馬斯•阿奎、奧古斯丁等。
主要觀點:強調教育對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其哲學立場是唯心主義的。
2.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亦稱“國家本位論”。代表人物有柏拉圖、赫爾巴特、涂爾干、迪爾凱姆、凱興斯坦納等。
主要觀點:人的本性是其社會性(政治性、經濟性或文化性);注重教育的社會價值,相對于個體來說,國家或社會是絕對的和優先的價值實體,個體只是構成這一絕對價值實體的“材料”(或“要素”);個人的使命在于為國家或社會進步事業獻身;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
3.個人本位論
代表人物有盧梭、裴斯特洛齊、羅杰斯、福祿貝爾等。
主要觀點:人的本性在于其“自然性”,人性具有內在的、自我實現的趨向;從個體本能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只有每個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實現的社會,才是理想的社會;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幫助人們充分地實現他們的自然潛能,以便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社會和國家;對個性的壓抑和摧殘是一切專制國家和時代教育的通病,必須得到徹底的醫治。
4.教育無目的論
代表人物有杜威等。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強調教育過程中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動的具體目的,并非主張教育完全無目的。
5.能力本位論
能力本位論來源于世界職業教育領域的改革,是一種新的教學觀點。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出發,確定能力目標。主要強調以能力培養為教學的基礎,而不是以學歷或學術知識體系為基礎,重在實際操作,強調嚴格的科學管理、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
6.知識本位論
知識本位論是以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教育觀,即指把教育的知識目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觀念。“知識本位”是一種知識選擇方式,指在知識選擇上特別重視學科本身的邏輯和結構。
7.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的辯證統一論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從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展兩方面出發。
命題點2: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針
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
教育方針的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從以上定義可看出,教育方針的制定者都是國家或政黨,它與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教育方針的特性包括全局性、變動性、現實性、階段性。
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
1.我國教育目的的歷史沿革
1957年《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品德、智育、體育全面發展。
1985年《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四有新人”。
1993年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德智體全面發展、
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教育目的確立的依據
(1)社會依據(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①依據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需要:現代社會關系結構及其制度的發展變化,對教育培養現代人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②依據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生產力的發展及其產業結構的變化,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影響教育目的的制定。
(2)受教育者的依據
①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②受教育者的需要。
③人們的教育思想。
④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精神、身體、個體性、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自由發展;社會條件決定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受社會分工的制約;為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高度發展提出要求、提供可能性。馬克思預言:人類的全面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以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唯一方法。
3.我國教育目的的精神實質
我們要培養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堅持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的統一,這是反映教育事業價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義的部分。
教育目的要求培養在道德、才智、體質等方面發展,要求在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協調發展,這是對教育對象要具備的各種素質及其結構的規定。
培養受教育者的獨立個性和創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視,這是教育目的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的部分。
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規定了實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三)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的關系
1.聯系
在對教育社會性質的規定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都含有“為誰培養人”的規定性,都是一定社會各級各類教育在性質和方向上不可違背的根本指導原則。
2.區別
1)教育目的:“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教育方針:除前面兩個,還有“怎樣培養人”和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2)教育目的在對人培養的質量規格方面要求較為明確;教育方針在“辦什么樣的教育”“怎么樣辦教育”方面作用較為突出。
(四)全面發展教育的構成
全面發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構成。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各構成要素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
①德育:靈魂與統帥作用。
②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③體育:重要物質基礎。
④美育:動力作用。
⑤勞動技術教育: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命題點3: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目的。
(二)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國民素質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發展教育,對提高中華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先導性的作用。提高國民素質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宗旨。把教育、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素質教育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
素質教育倡導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們強調“一種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選適合教育的兒童”。在教育中要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展。
素質教育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質量,逐步縮小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經濟發達地區學校與經濟落后地區學校的差別,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兒童都享受平等的教育。
素質教育要求全體適齡兒童都入學接受現代學校教育,以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防止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學生流失,更反對以學生智力、成績、行為不良為借口強迫學生退學。
素質教育要求普遍提高學生素質,為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合格的、現代的公民奠定基礎。
因此,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也是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相統一的教育。
3.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現代化生產需要全面發展的新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結合,來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4.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每個人由于遺傳素質、環境影響、教育影響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存在多樣的個性,我們把人的個性看作是人性在個體上的反映,是共同性與差異性的統一。
教育在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二者是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關系。
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個性的教育。應承認人與人之間在發展和個性上的差異,從差異出發,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實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
5.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核心)和實踐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時代特征。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一種精神狀態。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相輔相成;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所在。
(三)素質教育的意義
素質教育使學生生動、主動和愉快的發展。學生真正的愉快來自于通過刻苦的努力而走向成功之后的快樂,學生真正的負擔是不情愿的學習任務。素質教育要學生刻苦學習,因為只有刻苦學習,才能真正體會到努力與成功的關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難的勇氣、信心和毅力。
素質教育倡導“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是因為學生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人,因而具有自主發展意識;素質教育強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因為學生具有與教師平等的獨立人格。教師是教育實踐的主體,在教育實踐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客體,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這決定了教師首先是知識的傳播者、智慧的啟迪者、個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潛能的開發者,其次才是學生的合作者、幫助者和服務者。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