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學實施
第二節 教學過程
命題點一 教學過程的特點和階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思想品德的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特點
1.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教學活動是一種認識活動,它受一般的(即普遍的)認識規律的制約,即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教學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有自身的特殊性,具體體現在:第一,知識的間接性;第二,教師的指導性;第三,教學的發展性;第四,教學的教育性。
2.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教學主要是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為基礎,但學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時參與學生的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與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教學過程是以認識過程為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教學過程大致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好的學習愿望是進行學習的基本條件和心理起點。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與興趣,主要靠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所學的內容即知識本身;第二,要強調學生自己主動地活動;第三,要依靠教師的引導與激發。可以說,三者的有機統一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2.感知教材
感知教材主要是使學生獲得關于所學內容的具體的、生動的、豐富的表象,為理解知識奠定基礎。感知教材是教學過程的必經階段。
3.理解教材
理解是個體認識事物的聯系,即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思維活動。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掌握,才能記憶牢固,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運用。
理解的目的在于形成概念、把握原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理解是學生通過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借助于表象和積極的思考來實現的。
4.鞏固知識
鞏固所學習的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鞏固知識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學生獲得的間接知識容易遺忘,必須要通過復習來加以鞏固;第二,只有掌握了知識,才能順利地學習新知識、新材料。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應重視知識的識記與鞏固。教學中用一段時間專門復習,定期復習,對鞏固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5.運用知識
掌握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在教學中,學生通過練習和實踐,運用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學生從掌握知識到形成技能,再從技能發展成為技巧,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達到。要使練習效果良好,必須要有明確的練習目的和要求,采用正確的練習方法,注意練習的速度、質量,還要及時知道練習的結果。
命題點二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
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主要有兩條途徑:獲取直接經驗和獲取間接經驗。教學活動是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以獲得間接經驗為主,以獲得直接經驗為輔。
1.以間接經驗為主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特點
一方面,學習間接經驗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基本途徑。由于個人的活動范圍、時間、精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僅依靠直接經驗認識世界是不可能的,必須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另一方面,學習間接經驗也是由學生特殊的認識任務決定的。在學校里,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繼承已有的認識成果,把他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人類的認識轉化為個體的認識。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接受間接經驗來實現。
2.學習間接經驗要與獲得直接經驗相結合
一方面,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直接經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書本知識。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以及通過實驗、實習、參觀等實踐方法,獲得直接經驗。
3.堅持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
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獨立探索去積累直接經驗,獲取知識;二是只強調學生通過自己探索去發現、積累知識,忽視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教師的系統講授。在教學中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的規律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辯證統一的。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他是教學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他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習質量的檢查者:他能夠引導學生沿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2.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首先,學生是有主動性、積極性的人,他們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事物。他們的學習動機、興趣、意志等都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其次,教師教是外因,學生學是內因,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技能,以及所施加的思想影響,只有通過學生的觀察、思考、練習和運用才能內化變成自己的,別人是無法代替的。教師的教學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才能產生內化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堅持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
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是相互促進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經驗共享的過程、交往的過程,只有教師、學生兩方面互相配合,建立合作、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既不能只重視教師的作用,也不能只強調學生的作用,而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三)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1.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是互相促進、相互影響的
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知識為智力活動提供了具體的素材。只有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識,才有可能去從事某方面的思維活動。而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掌握知識的速度與質量,依賴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2.知識和智力是有區別的,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展是有條件的
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展,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從傳授知識的內容上看,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應是規律性的知識。只有掌握了規律性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才能由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維能力。第二,從教學活動的結構來看,重視學生的活動和參與,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通過思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第三,從傳授知識的方法上看,應采用啟發式教學。教學過程從始至終應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發展。
3.貫徹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統一的規律
我們要防止兩種傾向: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論者那樣,只強調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忽視知識的傳授;也不能像實質教育論者那樣,只向學生傳授與實際生活有關的知識,忽視對學生認識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的規律(教學的教育性規律)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具體體現在:
1.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文化科學知識的掌握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首先,科學的世界觀和先進的思想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做基礎。在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幫助他們辨別是非,評價善惡,加深對道德的認識,為他們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其次,學習知識本身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通過知識的學習過程可以鍛煉、培養學生的優良道德品質。
2.學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發展又為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
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能動的認識過程,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對學習的積極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培養、提高他們的思想品德水平,引導他們將個人的學習與社會發展、祖國前途聯系起來,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給學生的學習以巨大的推動力,調動他們的情感、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和作用,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保證。
3.堅持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
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脫離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強調傳授知識,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
2016下半年教師資格《小學教育知識》全真卷匯總| 《小學綜合素質》章節習題
2016教師資格《小學綜合素質》各類試題匯總 | 《小學綜合素質》提分卷匯總
2016教師資格《小學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試題 | 《小學綜合素質》模擬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