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歷年核心考點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理論
(一)宗教本位論
宗教本位論主張使人在宗教的影響下.以皈依上帝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養成虔誠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
(二)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觀點是: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受制于社會環境,所以要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注意教育的社會價值;主張教育目的是培養合格公民和社會成員;教育是國家事業;評價教育要看其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的指標。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孔德、巴格萊等。
(三)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觀點是:要從個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發,強調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發展人的個性,增進人的價值,促進個人自我實現。其代表人物有盧梭、羅杰斯、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等。
(四)教育無目的論
二、我國當前的教育方針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高舉鄧小乎理論偉大旗幟,以鄧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我國的教育目的
(一)我國當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
4.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三)我國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強調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各時期均強調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勞動者.或者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點指明了我國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求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這說明了國家對培養人才的規格和素質要求。
第三.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是實現我國當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徑。
四、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
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決定了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內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關系密切,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靈魂與統帥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證:
2.智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前提和支持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
3.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基礎作用.為其他各育提供物質基礎;
4.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著動力作用;
5.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教師資格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教師資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