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2018教師資格證《小學教育》知識點匯總
第二章 學生指導
內容簡介
本章主要考查對于學生指導的知識與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學生身心發展、小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發展和意外事故的預防與處理等方面的相關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有針對性地設計并實施小學教育的有關活動。本章內容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簡答題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生需重點掌握指導小學生學習的主要方法、小學生德育和心理輔導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能夠根據小學生學習規律和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在復習時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對于材料分析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考。
第二節 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一般規律
高頻考點提要
1.兒童身心發展的概念;2.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理論;3.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4.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5.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教育啟示。
高頻考點速記
一、兒童身心發展概述
(一)身心發展的概念
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
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生理的發展,也稱為身體的發展。
(二)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理論
1.內發論
內發論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代表人物及觀點:
(1)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觀點。
(2)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動人發展的根本動因。
(3)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做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
(4)格賽爾:提出“成熟勢力說”,認為成熟機制對人的發展起決定作用,并通過雙生子的爬梯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
(5)霍爾:他的典型論斷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
(6)高爾登:“優生學”的代表人。
2.外鑠論
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及觀點:
(1)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2)洛克:提出“白板說”。
(3)華生:認為“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不管他們祖先狀況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們培養成從領袖到小偷等各種類型的人。”
(4)斯金納:繼承華生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乃至復雜的人格都可以通過外在的強化或懲罰手段來加以塑造、改變、控制或矯正。
3.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人是能動的實踐主體,沒有個體的積極參與,個體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在主客觀條件大致相似的情況下,個體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對人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三)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1.遺傳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2.環境
環境泛指個體生活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為個體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等,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同時,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這種制約作用必須通過人的內部因素來實現。
3.個體主觀能動性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和能動作用,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動力,是促進個體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4.學校教育
(1)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①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
②學校教育是通過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③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協調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2)學校教育在人身心發展中的主要表現
①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的方向與方面作出社會性規范。
②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③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④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如果你感覺整本書都是考點,可能你需要一套網校課程,讓名師幫你劃重點!如果你感覺教材學不完,知識考點記不住,多半是沒找對學習方法。233網校推出多層次多種輔導方案,高效通關從選課報名開始。去選課>>
二、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認知發展的特點
1.感知覺的發展特點
在小學生入學之初,小學生的感知覺已充分發展,具體表現在:聽覺和視覺十分敏銳,能準確地辨別事物的顏色形狀;味覺、嗅覺和觸覺也較為發達。感知覺的發展為個體的進行學習提供了保障。在兒童期,小學生的感知覺發展迅速,其感知的準確性和系統性都不斷提高。
2.注意的發展特點
小學生注意力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注意的自覺性和注意品質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圍依然有限
(3)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
小學生的注意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可連續集中注意力約20分鐘;10~12歲兒童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
(4)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小學生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在聽課時,眼、耳、手、腦的配合往往不夠,表現為注意分配能力不強,聽講和記筆記不能同時進行。
3.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較差
(2)觀察缺乏精確性
(3)觀察缺乏順序性
(4)觀察缺乏深刻性
4.記憶的發展特點
(1)有意記憶逐漸增強
(2)意義記憶迅速發展
5.想象力發展的特點
(1)有意想象增強
(2)想象更富于現實性
(3)想象的創造成分日益增多
6.思維發展的特點
(1)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2)思維的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7.言語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口頭言語的發展
一年級新生以對話言語占主導地位,二、三年級學生的獨白言語發展起來,四、五年級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初步提升,并遵循一定的語法規則。
(2)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閱讀發展不平衡,個體差異較大,總體呈現出女生優于男生的狀態。小學三年級學生已經學會默讀,至五年級達到高峰。
(3)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從口頭造句、看圖講話開始,在小學中年級以后才能進入獨立寫作階段,寫作能力隨年齡增長而發展。
(4)小學生內部言語的發展
個體內部言語大致經歷了出聲思維時期、過渡時期和無聲思維時期,剛入學的小學生處于出聲思維階段。三四年級以后,隨著學習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演算時或在閱讀課文時無聲語言開始逐步占主導地位,但是閱讀或演算遇到困難時,仍會用有聲言語來幫忙,即使在高年級也是如此。
(二)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情緒情感的豐富性不斷擴展
2.情緒情感的穩定性逐漸增強
3.情緒的深刻性不斷增加
(三)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
1.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三種成分。
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識最原始的形態,在兒童3歲左右基本成熟,表現為兒童將自己和自己的動作、動作和動作的對象區分開來等。
第二階段是社會自我:3歲后,自我意識的發展進入社會自我階段。
第三階段是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和形成的。
在小學時期,兒童的自我意識正處于客觀化時期,是獲得社會自我的時期。在這一階段,個體顯著地受社會文化影響,是角色意識建立的最重要時期。角色意識的建立,標志著兒童的社會自我觀念趨于彤成。
(1)自我概念的發展特點
自我概念是指兒童對自己的特征、能力、態度、信念、價值觀的總的認識。小學兒童的自我描述反映其對自我的認識,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的自我描述是從比較具體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較抽象的心理術語的描述發展。
(2)自我評價的發展特點
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標志,是在分析和評論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
進入小學以后,兒童能進行評價的對象、內容和范圍都進一步擴大,其自我評價能力進一步發展起來。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順從別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獨立見解的評價,自我評價的獨立性隨年級升高而提高。
第二,從比較籠統的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方面或多方面行為的優缺點進行評價。
第三,小學兒童開始出現對內心品質進行評價的初步傾向。
第四,在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自我評價處于由具體到抽象、由外顯行為到內部世界的發展過程之中,小學生的抽象概括性評價和對內心世界的評價能力都在迅速發展。
第五,小學兒童的自我評價的穩定性逐漸加強。
(3)自我體驗的發展特點
自我體驗主要是自我意識中的情感問題,包括對自己所產生的各種情緒情感的體驗。一般來說,愉快感和憤怒感發展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發生較晚。
在小學階段,自我體驗與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a我情緒體驗的發展與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發展密切相關。自我體驗的一個表現形式即兒童的自尊心,自尊心強的兒童往往對自己的評價比較積極,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往往自暴自棄?
2.社會性認知的發展
所謂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1)社會性認知發展的趨勢
第一,從表面到內部,即從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更深刻品質特征的注意;
第二,從簡單到復雜,從問題的某個方面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從呆板到靈活的思維;
第三,從對個人及即時事件的關心到關心他人利益和長遠利益;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
第四,從彌散性的、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的思想。
(2)社會性交往的發展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父母和兒童的關系變化主要體現在:交往的時間和內容發生變化;日常教養問題類型發生變化;父母的控制模式發生了變化。
小學生同伴交往的發展特點為: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多,交往形式更復雜;兒童在同伴交往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兒童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他人所采取的行動;兒童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兒童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師生關系方面: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兒童的交往觀念、交往行為、建立關系的特點都在發生變化。
對三至六年級小學生師生關系特點的研究發現:小學生的師生關系具有親密性、反應性和沖突性三個方面的特點,在不同年級,師生關系在這三個方面有不同的表現,五年級學生表現出高親密、高反應和高沖突的特點,而六年級學生則表現出低親密、低反應、低沖突的特點。
三、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教育啟示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
1.順序性的含義
個體身心的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的順序,身心發展的個別過程和特點的出現也具有一定的順序。兒童從出生到成人,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例如,身體的發展遵循著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從骨骼到肌肉的順序發展,心理的發展總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喜怒哀樂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復雜情感。
2.對教育的啟示
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向高級的順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就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損害學生的身體和心理。此外,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及人們在教育實踐中概括的“跳一跳,摘個桃”經驗,都值得借鑒。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階段性
1.階段性的含義
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的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前后相鄰的階段是有規律地更替的,在一段時期內,發展主要表現為數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由量變到質變,從而發展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
2.對教育的啟示
教育工作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任務,采取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在教育教學的要求、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不能搞“一刀切”,還要注意各階段問的銜接和過渡。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義
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的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是不平衡的。例如,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14歲~15、l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
另一方面是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的發展速度不平衡。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來看,已經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成人低得多。
2.對教育的啟示
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告訴我們,人有其發展的關鍵期和最佳期。所謂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
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于形成的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錯過了關鍵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須適應人的發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質發展的關鍵期內,施以相應的教育,促進該素質的發展。
(四)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1.互補性的含義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后,可通過其他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如失明者通過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補償。機體各部分存在著互補的可能,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況下依然能與環境協調并繼續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互補性也存在于心理機能與生理機能之間。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殘缺,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志,那么,即使不很嚴重的疾病或磨難也會把他擊倒。
2.對教育的啟示
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現學生的自身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困難,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因此,培養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五)個體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1.個別差異性的含義
個別差異性在不同層次上存在。從群體的角度看,首先表現為男女性別的差異,它不僅是自然性上的差異,還包括由性別帶來的生理機能和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的差別。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的所有構成方面。其中有些是發展水平的差異,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需要說明的是,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僅是由于個人的先天素質、內在機能的差異造成的,它還受到環境及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識的水平、自我選擇的方向的影響。
2.對教育的啟示
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的差異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