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中學綜合素質考點:科學文化素養(三)
——外國主要科技成就
根據教師資格證考試大綱的要求,《中學綜合素質》歷史文化素養這一節需要了解中外科技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一、外國古代科技成就
1.古埃及的科學技術
古埃及人從尼羅河的周期性漲落和太陽與天狼星的運行規律人手,較為精確地測定了回歸年的長度——365天。
古埃及人掌握了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形面積以及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古埃及人建筑施工工藝、建筑規模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其代表性建筑就是法老胡夫的大金字塔。
2.兩河流域的科學技術
兩河流域的人們擁有了發達的天文學,開始能夠區分恒星和行星。
巴比倫人的代數學比較發達,他們能用公式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但在幾何方而相對薄弱。他們把圓周率定為3或3.125。
兩河流域是最早發明和使用玻璃的地區.玻璃加工成型的方法主要有型芯法、模壓法、模燒法。
兩河流域北部的赫梯人是最早開始冶鐵的民族,他們利用鐵礦石和木炭反應首先獲得海綿狀的鐵,然后經反復鍛打使其致密并除去部分雜質,從而獲得較高質量的鐵器。
3.古希臘的科學技術
古希臘的天文學理論性強,體系完整,測算方法達到了古代的高峰。它對后世的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基米德,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提出了“杠桿原理”和“力矩”的概念等,被稱為“力學之父”。畢達哥拉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提出畢達哥拉斯定律(勾股定律)。
歐幾里得,著有《幾何原本》,奠定了歐洲數學的基礎,被稱為“幾何之父”。
二、近代科學主要成就
類別 |
時間 |
代表人物 |
成就 |
意義 |
天文學 |
16世紀 |
哥白尼(波) |
日心說 |
動搖了神學基礎,近代自然科學的創始人 |
16世紀 |
開普勒(德) |
開普勒三大定律 |
||
16世紀 |
伽利略(意) |
用望遠鏡證實日心說 比薩斜塔兩鐵球實驗 |
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 | |
哲學 |
17世紀 |
培根(英) |
實驗法、歸納法 “知識就是力量” |
資產階級唯物論哲學和實驗科 學的創始人 |
物理學 |
17世紀 |
牛頓(英) |
發現萬有引力 建立牛頓力學體系 |
標志著近代科學形成 |
19世紀 |
奧斯特(丹) |
發現電流的磁效應 |
||
19世紀 |
法拉第(英) |
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
建立電磁學.為人們打開電力 | |
19世紀中期 |
麥克斯韋(英) |
建立電磁學理論 |
時代的大門準備了條件 | |
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早期 |
倫琴(德) |
發現放射現象 |
||
居里夫人(法) |
發現鐳 |
使認識深入微觀世界 | ||
愛因斯坦(德) |
提出相對論 |
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 | ||
20世紀 |
玻爾(丹麥)、 海森堡(德)等 |
量子力學理論 |
||
化學 |
17世紀 |
波義耳(英) |
把化學實驗方法引入軍事封建性帝國 |
|
18世紀末 |
拉瓦錫(法) |
否定“燃素說”,提出質量守恒定律 |
近代化學的創始人 | |
19世紀初 |
道爾頓(英) |
建立科學的原子論 |
確立了物質的分子一原子結構 | |
19世紀初 |
阿伏伽德羅 |
提出分子概念 |
學說促使化學迅速發展 | |
19世紀60年代 |
門捷列夫(俄) |
制定化學元素周期表 |
無機化學的系統化和大綜合 | |
生物學 |
17世紀早期 |
哈維(英) |
建立血液循環學說 |
現代生理學的起點 |
19世紀早期 |
施萊登(德)、 施旺(德) |
細胞學說確立 |
推動現代生物學和醫學發展 | |
19世紀中期 |
達爾文(英) |
創立生物進化論學說,《物種起源》 |
對生物學的一次偉大綜合 | |
19世紀60年代 |
巴斯德(法) |
研究微生物的類型、營養、繁殖、作用等 |
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 | |
19世紀60年代 |
孟德爾(奧) |
豌豆實驗,發現遺傳規律 |
現代遺傳學之父 |
三、著名的科學家及主要貢獻
1.第一次科技革命
(1)天文
1781年,英國赫歇爾發現天王星。1846年,德國加勒發現海王星。
(2)物理、化學
1752年,美國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揭示雷電本質。1756年,俄國羅蒙諾索夫提出質量守恒定律。
1765—1787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汽機,并用作紡紗機的動力。
1777年,法國拉瓦錫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并正式確立質量守恒定律。1800年,意大利伏特發明伏特電堆。英國赫歇爾發現紅外線。
1820年,丹麥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1822年,法國安培提出安培定律。
1826年,德國歐姆提出歐姆定律。
1827年,英國布朗觀察到分子的布朗運動。
1831年,英國法拉第、美國亨利各自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1832年,法國皮克西兄弟發明世界上第一臺磁電式發電機。1834年,英國法拉第提出電解定律。
1840年,英國焦耳提出電熱定律,開始精確測定熱功的量,實驗確立能量守恒定律。德國邁爾第一個發表能量守恒定律。
1842年,奧地利多普勒發現多普勒效應。1848年.英國開爾文建立絕對溫標。
1865年.英國麥克斯韋推斷電磁波的存在,斷定光是一種電磁波。
(3)生物
1829年。法國蓋.呂薩克首次將淀粉轉化為葡萄糖。1838--1839年,德國施旺、施萊登提出細胞學說。
1859年,英國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1863年,俄國謝切諾夫提出一切意識活動都是神經的反射活動。
1864年,德國薩克斯發現葉綠體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1865年,奧地利孟德爾提出遺傳學兩大基本定律。
2.第二次科技革命
(1)航天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制造的飛機沖向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1924年4—9月,美國DWC飛機編隊完成人類首次環球飛行。
(2)物理、化學、信息技術
1866年。德國西門子發明自激發電機,標志著電力時代的到來。1869年.俄國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律。
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有線電話。1877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留聲機。1880年,美國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論,導致了20世紀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1901年,發現了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倫琴成為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電子管在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的手下誕生,標志著人類從此進入電子時代。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闡述 了狹義相對論,帶來了物理學的巨大變革。1925年,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創立了著名的矩陣力學理論.即量子力學第一定律。1932年,德國 科學家諾爾和魯斯卡制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顯微鏡。
1936年,年僅24歲的圖靈發表了奠定計算機和人工智能基礎的論文;圖靈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能之父。
(3)生物
1868年,瑞士米歇爾發現核酸。1881年,法國巴斯德開創免疫學。1882年,德國科赫發現結核桿菌。1928年,青霉素問世,開創醫學新紀元。
(4)其他
1900年,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出版,掀起心理學的革命。
1915年,魏格納寫成《海陸的起源》一書,提出了大陸漂移說。
3.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航天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人類進入太空時代。
(2)物理、化學、信息技術
1942年,在意大利科學家費米領導下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人工核反應堆在美國成功運行,這標志著原子能時代的開始。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成功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1954年,美國設計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行處女航,宣告了核潛艇時代的到來。1954年,蘇聯建成并正式啟用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這是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開始。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夸克模型,并預言這種非凡的粒子不僅存在,而且正是這種粒子構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9年,“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升空。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阿波羅計劃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
1972年,CT掃描儀在英國問世.這是繼倫琴發現X射線以來,在醫學診斷領域的又一次重大突破。1991年,建立在因特網基礎上的環球網(萬維網)正式露面,從此以后,因特網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3)生物
1953年,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967年,南非開普敦成功進行了第一例心臟移植手術。
1978年,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嬰兒在英國呱呱墜地,成為第一個試管嬰兒。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施,標志著人體“生命之書”掀開第一頁。
2003年,中、美、日、英、法、德六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