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學常識
1.原子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它是化學反應的基本微粒.在化學反應中不可分割。
在公元前45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造了原子這個詞語。
2.元素
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總稱為元素。到2007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94種存在于地球上。原子序數大于82的元素 (即鉍Bi及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穩定的,會進行放射衰變。原子序數在83以下的某些元素,如原子序數為43和61的元素(即锝Te和钷Pm)沒有穩定的同 位素,會進行衰變。
3.分子
分子是構成物質的微小單元,它是能夠獨立存在并保持物質原有的一切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分子一般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構成。按照組成分子的原子個數可分為單原子分子、雙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按照電性結構可分為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4.離子
離子是指帶電荷(正、負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與分子、原子一樣。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帶正電荷的離子稱陽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稱陰離子。
5.化合物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作化合物。根據不同的分類方法.化合物可分為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或者高分子化合物和低分子化合物,或者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等。
6.化學品
各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和混合物,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造的.都屬于化學品。
7.化學鍵
化學鍵是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
8.分子間力
分子間力是不同分子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有氫鍵、范德華力、親水作用/疏水作用等。這種作用力比化學鍵弱,容易打開或重新組合,是形成分子空間排列和架構的重要作用力.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9.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是一種物質轉變為另一種物質的過程,涉及分子中元素的交換和化學鍵的轉移、形成或消失。化學反應形成的改變既可令很多獨立的分子結合.也可將一 個較大型的分子拆開成為很多獨立的小分子,甚至是同一分子內有原子移動,即使原子的數量沒有改變,但仍會構成化學反應。
10.質量守恒定律
在任何與周圍隔絕的體系中,不論發生何種變化或過程,其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或者說,化學變化只能改變物質的組成,但不能創造物質。也不能消滅物質,所以該定律又稱物質不滅定律。
1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別的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別的物體,在轉化或轉移的過程中其總量不變。永動機是不存在的。
12.電荷守恒定律
電荷是物質的屬性,它不是憑空產生或消失的,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這就是電荷守恒定律。也可以表述為,在一個沒有凈電荷出入其邊界的系統,其中正負電荷電量的代數和保持不變。
三、生物學常識
1.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大多數的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是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共有的基本結構,植物細胞還具有細胞 壁、葉綠體、液泡等結構。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細胞核內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遺傳物質DNA,DNA攜帶著控制細胞生命活動、生物體發育和遺傳的信 息。
生物體的結構是有層次的:
人體有四種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結締組織和神經組織。植物有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等。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莖、葉為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為生殖器官。
2.生物圈中綠色植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有50余萬種,根據其各異的形態可以分為四大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藻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多數生活在水中,人 們生活中食用的海帶和紫菜都屬于藻類。苔蘚植物一般具有莖和葉,但莖和葉里沒有輸導組織.適于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常見的有葫蘆蘚等。蕨類植物根、莖、葉里 都有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多數適于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不結種子,常見的有鐵線蕨、滿江紅等。種子植物靠種子繁殖,根據種子有無果皮包被分為裸子植物(如 松樹、鐵樹)和被子植物(蘋果、核桃),被子植物又根據子葉的數量分為單子葉植物(玉米)和雙子葉植物(大豆)。
植物在生物圈中為動物提供食物.處于生產者的地位.植物的綠色部分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植物還可以通過蒸騰作用參與水循環。
3.生物圈中的人
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作為一個個體。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男性和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分別是睪丸和卵巢。人體所需營養物質和氧氣來自生物圈,靠消化系統(如胃、肝 臟、小腸)吸收營養;靠呼吸系統(肺和呼吸道)吸入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代謝廢物靠排泄系統(主要是腎臟)排出;靠循環系統(心臟和血管)在體內運送各類 物質。
人類大腦與其他哺乳動物的主要區別在于人腦具有語言中樞。激素對人體有重要作用:人在年幼時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侏儒癥,分 泌過量會導致巨人癥:成年人生長激素分泌過量會導致肢端肥大癥。年幼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呆小癥;成年人食物缺碘會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大脖子 病).成年人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會導致甲亢。胰島素分泌不足會導致糖尿病.可通過注射胰島素來治療。
4.生物圈中的動物
根據動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可以將動物分為不同的類群.如腔腸動物(水螅、海蜇、珊瑚蟲)、扁形動物(渦蟲、血吸蟲、豬肉絳蟲)、線形動物(蛔 蟲)、環節動物(蚯蚓、水蛭)、軟體動物(田螺、扇貝、生蠔)、節肢動物(昆蟲、蜘蛛、蝦)等無脊椎動物,以及魚、兩棲動物(青蛙、大鯢、蟾蜍)、爬行動 物(蛇、蜥蜴、鱷魚)、鳥和哺乳動物(胎生哺乳)等脊椎動物。
自由運動是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哺乳動物而言,動物的運動主要是骨、關節和肌肉共同完成的.還需要其他系統如神經系統的調節。動物的行為是指動物所進行的有利于它們生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5.細菌、真菌和病毒
真菌和大多數細菌有著相似的營養方式。都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細菌和真菌屬于不同的類群.它們具有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繁殖方 式。例如,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菌靠分裂進行生殖,而真菌可以通過產生孢子來繁殖。真菌的類群主要包括蘑菇、木耳、酵母和霉 菌。細菌種類繁多,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有大腸桿菌、乳酸菌、醋酸桿菌等。
病毒結構簡單,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并在寄主細胞內進行繁殖。人類很多疾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流行性感冒、肝炎、禽流感、狂犬病、艾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由HIV病毒引起)等。
6.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是通過生殖不斷產生新個體。生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動物的個體發育一般都是從受精卵開始的,經過細胞分裂和分化發育成一個完整個體。
受精卵中含有來自父母雙方的遺傳信息.這些遺傳信息就是決定后代個體特征的一整套指令。遺傳信息包含在基因中,不同基因控制不同性狀的表達。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染色體數目的穩定對生物的遺傳具有重要意義。
地球上本來沒有生命.從原始的生命到形成今天這樣物種豐富的生物世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用自然選擇學說對生物的進化做出了科學的解釋:適者生存,不適應者淘汰。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
相關推薦: